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0.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0.3 创新点与重难点 | 第9-10页 |
0.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0.5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0.6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李公麟《孝经图》的内涵、功能与意义 | 第13-24页 |
1.1 李公麟《孝经图》内涵的阐述 | 第13-19页 |
1.1.1 李公麟《孝经图》的内容与涵义 | 第13-14页 |
1.1.2 李公麟《孝经图》与孝子文化的演绎 | 第14-17页 |
1.1.3 李公麟《孝经图》与规鉴画 | 第17-19页 |
1.2 李公麟《孝经图》与“典范类”题材作品功能的阐述 | 第19-24页 |
1.2.1 典范与伦理说教功能 | 第19-20页 |
1.2.2 李公麟《孝经图》与南北宋之间的文化承袭 | 第20-24页 |
第二章 李公麟《孝经图》的图文关系与画法形式表现 | 第24-48页 |
2.1 李公麟《孝经图》的叙事结构与图文关系 | 第24-41页 |
2.1.1 李公麟《孝经图》的叙事方式及场景构图分析 | 第24-33页 |
2.1.2 李公麟《孝经图》中的图文关系 | 第33-41页 |
2.2 李公麟《孝经图》画法形式表现 | 第41-48页 |
2.2.1 李公麟《孝经图》的画法形式表现 | 第41-44页 |
2.2.2 李公麟《孝经图》与宋代绘画的联系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李公麟《孝经图》与宋人《却坐图》的比较研究 | 第48-55页 |
3.1 宋人《却坐图》的内容、功能及其特征 | 第48-50页 |
3.1.1 宋人《却坐图》的画面内容 | 第48-49页 |
3.1.2 宋人《却坐图》的功能性 | 第49页 |
3.1.3 宋人《却坐图》的艺术特征 | 第49-50页 |
3.2 李公麟《孝经图》与同时代规鉴画《却坐图》的比较 | 第50-52页 |
3.3 李公麟《孝经图》的独特意义 | 第52-55页 |
第四章 李公麟《孝经图》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 第55-66页 |
4.1 李公麟《孝经图》的艺术价值 | 第55-62页 |
4.2 李公麟《孝经图》中的艺术影响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A:《孝经》全文 | 第71-79页 |
附录B:孝经全文及译文来源 | 第79-81页 |
附录C:图版来源 | 第81-85页 |
附录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