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 一、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生成动因 | 第15-20页 |
| (一)农业的衰败与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 | 第15-16页 |
| 1.农业的衰败与农村经济的凋敝 | 第15-16页 |
| 2.城乡间正常联系和工农经济流转的中断 | 第16页 |
| (二)部分地区农民的暴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终结 | 第16-18页 |
| 1.农奴封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城市偏向加大城乡差距 | 第16-17页 |
| 2.部分地区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不满并发生暴动 | 第17-18页 |
| (三)社会主义在苏俄农村的尴尬境地 | 第18-20页 |
| 1.苏维埃政权在农村尚不稳固 | 第18-19页 |
| 2.农民对社会主义认同度低 | 第19-20页 |
| 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基本蕴涵 | 第20-29页 |
| (一)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 | 第20-22页 |
| 1.经济之维:城乡协调发展是苏俄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 第20-21页 |
| 2.政治之维:城乡协调发展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条件 | 第21页 |
| 3.社会之维:城乡协调发展是苏俄全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第21-22页 |
| (二)强调发挥国家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 第22-25页 |
| 1.发挥国家对农村的经济支持作用 | 第22-23页 |
| 2.发挥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支持作用 | 第23-24页 |
| 3.发挥国家对农村的文化支持作用 | 第24-25页 |
| (三)主张密切城乡联系、促进工农融合 | 第25-29页 |
| 1.构建城乡经济联盟,促进工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流通 | 第25-26页 |
| 2.构建城乡文化联盟,加强城乡文化互助交流 | 第26-27页 |
| 3.通过发展科技尤其电气化来改造农业、加强城乡联系 | 第27页 |
| 4.通过恢复发展交通运输推动城乡人口流动 | 第27-29页 |
|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29-40页 |
| (一)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29-36页 |
| 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 | 第29-31页 |
| 2.实现了列宁在城乡关系思想上的自我超越与创新 | 第31-32页 |
|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俄城乡关系的改善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 第32-34页 |
| 4.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 第34-36页 |
| (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局限之处 | 第36-40页 |
| 1.从思想的提出来看,主动性不足而被动性有余 | 第37页 |
| 2.从思想的内容来看,不够完备和系统 | 第37-38页 |
| 3.从思想的践行来看,因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未很好地贯彻落实 | 第38-40页 |
| 四、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城乡关系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40-48页 |
| (一)必须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 第40-42页 |
| 1.城乡协调发展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条件 | 第40-41页 |
| 2.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 第41页 |
| 3.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 第41-42页 |
| (二)必须强化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扶持作用 | 第42-43页 |
| 1.强化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 | 第42页 |
| 2.强化国家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扶持 | 第42-43页 |
| 3.强化国家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扶持 | 第43页 |
| (三)必须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 | 第43-45页 |
| 1.发挥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 第43-44页 |
| 2.发挥城市的文化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 第44-45页 |
| 3.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人口融合 | 第45页 |
| (四)必须始终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 第45-48页 |
| 1.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 第45-46页 |
| 2.维护农民的政治利益,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 | 第46页 |
| 3.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