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岩藻黄质概述 | 第9-15页 |
1.1.1 岩藻黄质的结构和性质 | 第9-10页 |
1.1.2 岩藻黄质的功能 | 第10-11页 |
1.1.3 岩藻黄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1-13页 |
1.1.4 岩藻黄质的来源 | 第13-14页 |
1.1.5 岩藻黄质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现状 | 第14-15页 |
1.2 微藻的育种 | 第15-17页 |
1.3 微藻突变株的筛选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三角褐指藻的重离子诱变及筛选评价 | 第20-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1 藻种选择及培养方法 | 第20-22页 |
2.1.2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22-23页 |
2.1.3 三角褐指藻内色素的提取 | 第23页 |
2.1.4 色素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1.5 光合系统参数测定 | 第23页 |
2.1.6 重离子辐照诱变藻株的筛选和培养 | 第23-24页 |
2.1.7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24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4-29页 |
2.2.1 48孔板突变株的筛选 | 第24-25页 |
2.2.2 试管培养下的筛选 | 第25-27页 |
2.2.3 Rose Bengal胁迫条件筛选 | 第27-28页 |
2.2.4 光合自养生物反应器筛选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三角褐指藻内岩藻黄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 第30-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3.1.1 藻种选择及培养方法 | 第30-31页 |
3.1.2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31页 |
3.1.3 岩藻黄质的分离和纯化 | 第31页 |
3.1.4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色素含量 | 第31页 |
3.1.5 叶绿素a在 445 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 | 第31-32页 |
3.1.6 全细胞悬浮液中“背景”的扣除 | 第32页 |
3.1.7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3.2.1 三角褐指藻内色素的光谱特征 | 第33-34页 |
3.2.2 叶绿素a在 445 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 | 第34-35页 |
3.2.3 分光光度法公式的推导 | 第35页 |
3.2.4 全细胞悬浮液中“背景”的扣除 | 第35-36页 |
3.2.5 分光光度法的验证 | 第36-38页 |
3.2.6 分光光度法在其他海洋硅藻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3.2.7 讨论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流式细胞仪高通量分选高含岩藻黄质突变株 | 第41-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1.1 藻种选择及培养方法 | 第41页 |
4.1.2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41页 |
4.1.3 三角褐指藻重离子辐照诱变 | 第41-42页 |
4.1.4 三角褐指藻二苯胺代谢阻断 | 第42页 |
4.1.5 三角褐指藻内色素的荧光光谱特征 | 第42页 |
4.1.6 高通量分选高含岩藻黄质的突变株 | 第42页 |
4.1.7 三角褐指藻内色素的提取和测定 | 第42页 |
4.1.8 分选的突变体库的培养验证 | 第42-43页 |
4.1.9 分选的正向突变株单克隆藻株的高温培养验证 | 第43页 |
4.1.10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43页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52页 |
4.2.1 三角褐指藻内色素的荧光光谱特征 | 第43-44页 |
4.2.2 岩藻黄质含量与藻细胞荧光强度的关系 | 第44-47页 |
4.2.3 流式细胞仪高通量分选 | 第47-48页 |
4.2.4 分选的突变体库的培养验证 | 第48-50页 |
4.2.5 分选的正向突变株单克隆藻株的高温培养验证 | 第50-52页 |
4.2.6 讨论 | 第52页 |
4.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页 |
5.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