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第一部分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小卒中再发脑梗死的预警研究 | 第20-50页 |
第一节 基于代谢组学小卒中发生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2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1.2 资料收集 | 第20-21页 |
1.3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21页 |
1.4 生物样本收集及处理 | 第21-22页 |
1.5 生物样本的检测 | 第22-23页 |
1.6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 结果 | 第23-31页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2.2 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小卒中的关联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 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 第25-30页 |
2.4 小卒中风险模型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小卒中转归的预警风险评估 | 第34-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1.2 资料收集 | 第34-35页 |
1.3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35页 |
1.4 生物样本收集及处理 | 第35页 |
1.5 生物样本的检测 | 第35页 |
1.6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42页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2.2 小卒中后再发组与未再发组的NIHSS评分 | 第37页 |
2.3 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再发脑梗死的关系 | 第37-38页 |
2.4 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 第38-41页 |
2.5 小卒中后再发脑梗死风险评估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50页 |
第二部分 氧化三甲胺对小卒中转归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 第50-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1.2 动物模型制备 | 第52-54页 |
1.3 实验分组 | 第54-56页 |
1.4 样本采集 | 第56页 |
1.5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1.6 统计分析 | 第58-59页 |
2 结果 | 第59-64页 |
2.1 大鼠平衡木试验得分 | 第59页 |
2.2 大鼠脑梗死病理学改变 | 第59-61页 |
2.3 大鼠主动脉病理学改变 | 第61-62页 |
2.4 大鼠血液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第62-63页 |
2.5 氧化三甲胺与神经功能评分及脑、动脉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2.6 氧化三甲胺对小卒中后再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 第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全文小结 | 第66-67页 |
创新之处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综述 | 第79-92页 |
白细胞介素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79-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氧化三甲胺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87-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附录1 | 第92-95页 |
附录2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第100-102页 |
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100页 |
研究成果 | 第100-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