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溯源 | 第14-17页 |
2.1 大陆法系中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溯源 | 第14-15页 |
2.2 英美法系中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溯源 | 第15-17页 |
第3章 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构成 | 第17-21页 |
3.1 预见主体 | 第17页 |
3.2 预见时间 | 第17-18页 |
3.3 预见对象 | 第18-19页 |
3.4 预见的标准 | 第19-21页 |
第4章 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性规则的具体适用 | 第21-26页 |
4.1 影响可预见性规则的因素 | 第21-22页 |
4.1.1 合同当事人 | 第21页 |
4.1.2 合同的履行地及履行情况 | 第21-22页 |
4.1.3 对价 | 第22页 |
4.2 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 | 第22-23页 |
4.3 可预见性规则的排除 | 第23-26页 |
4.3.1 故意或重大过失 | 第23-24页 |
4.3.2 显失公平 | 第24页 |
4.3.3 约定违约金 | 第24-25页 |
4.3.4 危险合同 | 第25-26页 |
第5章 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性规则在我国的适用和完善 | 第26-32页 |
5.1 我国立法体系中的可预见性规则 | 第26页 |
5.2 我国可预见性规则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5.2.1 适用标准模糊 | 第27页 |
5.2.2 未明确划分损害的类型 | 第27-28页 |
5.2.3 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5.3 我国可预见性规则的完善 | 第29-32页 |
5.3.1 立法上的完善 | 第29-30页 |
5.3.2 司法上的完善 | 第30-3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作者简介 | 第36-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