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杭构造带灵山花岗岩及其镁铁质微粒包体的岩石成因和岩浆混合作用研究
作者简历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3-17页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9-29页 |
2.1 区域构造 | 第20-21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1-22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2-23页 |
2.4 赣杭构造带地质背景 | 第23-25页 |
2.5 灵山花岗岩体地质背景 | 第25页 |
2.6 灵山花岗岩体概况及岩相学特征 | 第25-29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3.1 锆石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测定 | 第29-30页 |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30-31页 |
3.3 矿物化学分析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分析结果 | 第32-48页 |
4.1 锆石U-Pb定年 | 第32-33页 |
4.2 黑云母矿物化学 | 第33-36页 |
4.3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第36-43页 |
4.4 Sr-Nd-Hf同位素 | 第43-48页 |
第五章 灵山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 | 第48-52页 |
5.1 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 第48-50页 |
5.2 花岗岩的物质来源 | 第50-52页 |
第六章 MME的岩石成因 | 第52-61页 |
6.1 MME的成因类型 | 第52-53页 |
6.2 MME物质来源及成因模型 | 第53-58页 |
6.3 MME的岩浆混合作用 | 第58-61页 |
第七章 构造意义 | 第61-65页 |
7.1 构造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61-62页 |
7.2 赣杭构造带晚中生代演化模型 | 第62-6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