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我国森林资源及木材供需现状 | 第14-15页 |
1.2 杨树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 第15页 |
1.3 木材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3.1 横纹压缩改性技术 | 第16-19页 |
1.3.2 浸渍改性技术 | 第19-21页 |
1.3.3 热处理改性技术 | 第21-22页 |
1.3.4 复合改性技术 | 第22-23页 |
1.4 超高压技术简介 | 第23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超高压密实强化技术初探及实验方案优化 | 第26-33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杨木样品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超高压密实化处理 | 第27-28页 |
2.2.3 压缩木可利用率的测定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3.1 超高压密实强化技术初探(对比) | 第28-31页 |
2.3.2 超高压密实化改性实验方案优化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超高压处理对杨木水分及形变特性的影响 | 第33-48页 |
3.1 前言 | 第33-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3.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3.2.2 超高压处理条件 | 第34页 |
3.2.3 压缩率的测定 | 第34页 |
3.2.4 延迟弹性变形的测定 | 第34-35页 |
3.2.5 平衡含水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3.2.6 湿胀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3.2.7 不可逆回复的测定 | 第37页 |
3.2.8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3.3.1 超高压处理对杨木压缩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超高压处理对杨木延迟弹性变形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超高压处理对杨木平衡含水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4 超高压处理对杨木湿胀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5 超高压处理对密实强化杨木的不可逆回复的影响 | 第44-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超高压处理对杨木密度及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48-65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4.2.1 实验材料及主要设备 | 第48页 |
4.2.2 超高压处理条件 | 第48-49页 |
4.2.3 密度的测定 | 第49页 |
4.2.4 抗弯强度的测定 | 第49页 |
4.2.5 抗弯弹性模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4.2.6 顺纹抗压强度的测定 | 第50页 |
4.2.7 硬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4.2.8 强度潜力指数(Strength potential index,SPI) | 第51页 |
4.2.9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 第51-52页 |
4.2.10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4.3.1 超高压技术对杨木密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2 超高压处理对杨木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4-59页 |
4.3.3 强度潜力指数分析 | 第59-61页 |
4.3.4 超高压处理对杨木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61-64页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66-67页 |
5.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