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

光响应茶皂苷元衍生物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油茶皂素和茶皂苷元简介第14页
    1.2 茶皂素和茶皂苷元的药理活性第14-15页
    1.3 齐墩果烷类衍生物抗菌活性第15-18页
        1.3.1 齐墩果酸衍生物第15-16页
        1.3.2 桦木酸衍生物第16-17页
        1.3.3 A环修饰衍生物第17-18页
    1.4 口服给药和纳米药物载体第18-20页
        1.4.1 口服给药第18页
        1.4.2 纳米药物载体第18-19页
        1.4.3 脂质体第19-20页
    1.5 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第20-23页
        1.5.1 pH响应纳米药物载体第20-21页
        1.5.2 温度响应纳米药物载体第21-22页
        1.5.3 磁响应纳米药物载体第22页
        1.5.4 光响应纳米药物载体第22-23页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3-26页
        1.6.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3-24页
        1.6.2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4-25页
        1.6.3 本课题的创新性第25-26页
第二章 油茶皂苷元的制备及纯化第26-32页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26-27页
        2.1.1 实验材料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2 油茶皂苷的纯化第27页
        2.2.1 超滤和反渗透第27页
        2.2.2 大孔树脂纯化第27页
    2.3 油茶皂苷元的制备和纯化第27-31页
        2.3.1 油茶皂苷的碱水解第27-28页
        2.3.2 油茶皂苷的酸水解第28页
        2.3.3 茶皂苷元的纯化第28页
        2.3.4 茶皂苷含量的测定第28-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茶皂苷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第32-58页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2-34页
        3.1.1 实验菌种及材料第32-33页
        3.1.2 实验仪器第33-34页
    3.2 茶皂苷元衍生物合成路线的设计第34页
    3.3 茶皂苷元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第34-47页
        3.3.1 中间体1的合成第34页
        3.3.2 中间体2的合成第34-35页
        3.3.3 中间体3的合成第35页
        3.3.4 茶皂苷元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第35-47页
    3.4 茶皂苷元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第47-48页
    3.5 茶皂苷元衍生物的抗菌活性的测定第48-50页
        3.5.1 培养基的配制第48页
        3.5.2 细菌生长抑制率、细菌生物膜生长抑制率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第48-49页
        3.5.3 茶皂苷元衍生物对细菌形态的影响第49-50页
        3.5.4 茶皂苷元衍生物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第50页
        3.5.5 分子对接模拟第50页
    3.6 数据统计方法第50页
    3.7 结果与讨论第50-57页
        3.7.1 茶皂苷元及其衍生物抗菌活性第50-52页
        3.7.2 定量构效关系第52-53页
        3.7.3 茶皂苷元衍生物的抗菌机制第53-54页
        3.7.4 茶皂苷元衍生物(S-16)对细菌细胞膜的作用第54-55页
        3.7.5 茶皂苷元及其衍生物与甘露醇脱氢酶的相互作用第55-57页
    3.8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脂质体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其结构的鉴定第58-63页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8-59页
        4.1.1 实验材料第58页
        4.1.2 实验仪器第58-59页
    4.2 N-马来酰胺-磷脂酰乙醇胺的合成第59页
    4.3 羧甲基壳聚糖-g-磷脂酰乙醇胺的合成第59-6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0-62页
        4.4.1 红外分析第60-61页
        4.4.2 核磁分析第61-62页
        4.4.3 元素分析第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光响应茶皂苷元衍生物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表征第63-81页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3-64页
        5.1.1 实验材料第63-64页
        5.1.2 实验仪器第64页
    5.2 中药光敏剂脱镁叶绿酸a的光谱特性及其单线态氧的测定第64-65页
        5.2.1 脱镁叶绿酸a的荧光光谱第64页
        5.2.2 脱镁叶绿酸a单线态氧的测定第64-65页
    5.3 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第65页
    5.4 脂质体处方优化第65-66页
    5.5 光响应脂质体的表征第66-68页
        5.5.1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第66-67页
        5.5.2 脂质体粒径的测定第67页
        5.5.3 脂质体形貌观察第67页
        5.5.4 脂质体体外稳定性第67页
        5.5.5 脂质体贮存稳定性第67页
        5.5.6 体外累计释放第67-68页
        5.5.7 热重分析和差示量热扫描第68页
        5.5.8 脂质体接触角的测定第68页
    5.6 数据统计方法第68页
    5.7 结果与讨论第68-79页
        5.7.1 光敏剂脱镁叶绿酸a的光谱特征第68-69页
        5.7.2 光敏剂单线态氧产率的测定第69-70页
        5.7.3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第70-71页
        5.7.4 脂质体单因素处方考察第71-74页
        5.7.5 脂质体的粒径和形态第74-75页
        5.7.6 脂质体体外稳定性第75-76页
        5.7.7 脂质体的贮存稳定性第76-77页
        5.7.8 光响应体外释放第77-78页
        5.7.9 热分析第78-79页
        5.7.10 接触角的测定第79页
    5.8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的抗菌活性及其抗菌机制第81-93页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81-82页
        6.1.1 实验材料第81-82页
        6.1.2 实验仪器第82页
    6.2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抗菌活性的测定第82-83页
        6.2.1 培养基的配制第82页
        6.2.2 细菌生长抑制率、细菌生物膜生长抑制率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第82-83页
    6.3 体外红细胞溶血第83页
    6.4 细胞毒性的测定第83-84页
    6.5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对细菌形态的影响第84页
    6.6 荧光显微镜观察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与细菌的相互作用第84-85页
    6.7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第85页
    6.8 数据统计方法第85页
    6.9 结果与讨论第85-92页
        6.9.1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抗菌活性第85-86页
        6.9.2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红细胞溶血第86-88页
        6.9.3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细胞毒性第88页
        6.9.4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抗菌机制第88-90页
        6.9.5 光响应阳离子脂质体对细菌细胞膜的作用第90-92页
    6.10 本章小结第92-93页
总结与展望第93-96页
    总结第93-94页
    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6页
附录第106-12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附件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aOH/Urea体系下纳米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下一篇:铝箔基铬改性磷酸铝分子筛(CrAlPO-5)微波水热合成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