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课题学术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5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21-22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1.3.3 相关词汇界定 | 第23-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8页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3 课题研究说明 | 第27-2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2章 中国江南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发展概述 | 第29-64页 |
2.1 中国江南传统民居概况 | 第29-46页 |
2.1.1 中国江南地域环境与社会人文特征 | 第29-32页 |
2.1.2 中国江南传统民居发展演变与布局 | 第32-42页 |
2.1.3 中国江南传统居住文化表述 | 第42-43页 |
2.1.4 《营造法式》与江南传统民居 | 第43-44页 |
2.1.5 江南民居典型代表—徽州民居 | 第44-46页 |
2.2 古罗马民居概况 | 第46-60页 |
2.2.1 古罗马地域环境与社会人文特征 | 第46-50页 |
2.2.2 古罗马民居发展演变与布局 | 第50-55页 |
2.2.3 古罗马居住文化表述 | 第55-57页 |
2.2.4 《建筑十书》与古罗马民居 | 第57-58页 |
2.2.5 古罗马民居代表—庞贝民居 | 第58-60页 |
2.3 中国江南传统民居“气”与古罗马民居“灵”的空间 | 第60-62页 |
2.3.1 中国江南传统民居“气”的空间 | 第60-61页 |
2.3.2 古罗马民居“灵”的空间 | 第61-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中国江南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形态设计异同 | 第64-122页 |
3.1 文化视野下的中西空间差异与“天井”形态起源 | 第64-76页 |
3.1.1 “天井”相关概念与演变特征分析 | 第64-70页 |
3.1.2 宇宙观同“天井”形态的影响差异 | 第70-72页 |
3.1.3 自然观同“天井”形态的影响差异 | 第72-74页 |
3.1.4 审美观同“天井”形态的影响差异 | 第74-76页 |
3.2 江南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空间组合形式异同分析 | 第76-91页 |
3.2.1 构成要素异同分析 | 第76-79页 |
3.2.2 平面形态异同分析 | 第79-83页 |
3.2.3 空间组织异同分析 | 第83-85页 |
3.2.4 空间围合异同分析 | 第85-89页 |
3.2.5 空间尺度比例分析 | 第89-91页 |
3.3 江南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形态功能作用异同分析 | 第91-97页 |
3.3.1 采光与通风分析 | 第91-92页 |
3.3.2 排水与遮阳分析 | 第92-94页 |
3.3.3 视觉与心理分析 | 第94-95页 |
3.3.4 伦理与思想分析 | 第95-97页 |
3.4 江南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形态装饰构造异同分析 | 第97-117页 |
3.4.1 结构特征与构造 | 第97-101页 |
3.4.2 图案形式与色彩 | 第101-105页 |
3.4.3 营造材料与装饰 | 第105-108页 |
3.4.4 雕刻形式与工艺 | 第108-112页 |
3.4.5 地面铺装与柱式 | 第112-117页 |
3.5 中国江南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基本空间特性 | 第117-119页 |
3.5.1 “离散、流通、灵活”与中国江南传统民居空间 | 第117-118页 |
3.5.2 “集中、隔绝、固定”与古罗马民居空间 | 第118-11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4章 江南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形态设计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迪与思考 | 第122-154页 |
4.1 “天井”形态对现代建筑与室内空间的借鉴意义 | 第122-132页 |
4.1.1 “天井”形态的美学意义 | 第122-124页 |
4.1.2 “天井”形态的生态意义 | 第124-125页 |
4.1.3 顺应自然与因地制宜 | 第125-127页 |
4.1.4 以人文本与维护生态 | 第127-129页 |
4.1.5 文化传承与古为今用 | 第129-132页 |
4.2 “天井”形态对现代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设计诠释 | 第132-143页 |
4.2.1 利用“天井”形态调节人居环境微气候 | 第132-134页 |
4.2.2 利用“天井”形态改善室内采光与通风 | 第134-136页 |
4.2.3 利用“天井”形态降低室内能耗,注重绿色发展 | 第136-138页 |
4.2.4 利用“天井”形态丰富室内空间层次与人文交流 | 第138-140页 |
4.2.5 当代中国特色人居空间形态发展之路 | 第140-143页 |
4.3 “天井”形态对现代建筑与室内空间的创新应用实例分析 | 第143-152页 |
4.3.1 安徽合肥同庆楼酒店入口空间实例分析 | 第143-145页 |
4.3.2 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实例分析 | 第145-147页 |
4.3.3 深圳万科第五园商业住宅实例分析 | 第147-149页 |
4.3.4 美国生物科技中心实例分析 | 第149-151页 |
4.3.5 洛杉矶盖蒂别墅博物馆实例分析 | 第151-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结论 | 第154-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1页 |
附录1 插图清单 | 第161-171页 |
附录2 表格清单 | 第171-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