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单桩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10-12页 |
1.2.2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2-15页 |
1.2.3 极限承载力预测研究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旋挖桩单桩竖向静载试验 | 第18-38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场地位置及地貌特征 | 第18-19页 |
2.1.2 原状土现场取样 | 第19-20页 |
2.2 试样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 | 第20-24页 |
2.2.1 天然状态密度及含水率 | 第20-21页 |
2.2.2 室内压缩试验 | 第21-22页 |
2.2.3 直剪试验 | 第22-23页 |
2.2.4 湿陷变形试验 | 第23-24页 |
2.3 场地湿陷性评价 | 第24-26页 |
2.4 现场静载试验 | 第26-33页 |
2.4.1 试验设计 | 第26-28页 |
2.4.2 试验过程 | 第28-32页 |
2.4.3 试验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2.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2.6.1 荷载沉降曲线 | 第34-35页 |
2.6.2 桩身内力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2.6.3 桩侧阻力发挥情况 | 第36-37页 |
2.7 试验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 第38-59页 |
3.1 极限破坏模式及Q-s曲线形态 | 第38-40页 |
3.2 极限承载力Q-s曲线预测方法 | 第40-41页 |
3.3 极限承载力灰色预测 | 第41-43页 |
3.3.1 灰色系统基本概念 | 第41-42页 |
3.3.2 灰色建模原理 | 第42-43页 |
3.4 单桩极限承载力灰色GM(1,1)预测模型 | 第43-47页 |
3.4.1 单桩极限承载力广义非等步GM(1,1)预测模型 | 第43-45页 |
3.4.2 广义非等步GM(1,1)模型的残差修正 | 第45-46页 |
3.4.3 新信息GM(1,1)模型和新陈代谢GM(1,1)模型 | 第46-47页 |
3.5 单桩极限承载力值灰色预测工程实例 | 第47-57页 |
3.5.1 实例一:缓变型Q-s曲线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 第47-54页 |
3.5.2 实例二:陡降型Q-s曲线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 第54-56页 |
3.5.3 未达极限破坏试桩承载力预测 | 第56-57页 |
3.6 关于灰色预测模型的结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单桩静载试验数值仿真 | 第59-81页 |
4.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59-64页 |
4.1.1 桩、土材料本构模型 | 第59-61页 |
4.1.2 ABAQUS中接触面的设置及其力学模型 | 第61-63页 |
4.1.3 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63-64页 |
4.2 单桩静载试验模型 | 第64-68页 |
4.2.1 模型建立及材料参数 | 第64-65页 |
4.2.2 桩土接触面设置及网格划分 | 第65-66页 |
4.2.3 荷载及边界条件施加 | 第66-67页 |
4.2.4 分析步的建立及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67-68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4.3.1 两种模型Q-s曲线 | 第68-69页 |
4.3.2 试桩内力仿真结果 | 第69-71页 |
4.3.3 单桩极限承载力 | 第71-72页 |
4.4 锚桩布置方式对单桩静载试验的影响 | 第72-80页 |
4.4.1 锚桩平面布置对试桩极限承载力影响 | 第73-77页 |
4.4.2 锚桩中心距试桩中心距 | 第77-79页 |
4.4.3 锚桩桩径对试桩极限承载力影响 | 第79-80页 |
4.5 结论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单桩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81-98页 |
5.1 桩周土体性质影响 | 第81-88页 |
5.1.1 桩侧土体变形模量影响 | 第81-82页 |
5.1.2 桩端土体变形模量影响 | 第82-85页 |
5.1.3 桩周土粘聚力影响 | 第85-87页 |
5.1.4 桩-土界面特性影响 | 第87-88页 |
5.2 桩体特性影响 | 第88-97页 |
5.2.1 桩身弹性模量影响 | 第88-89页 |
5.2.2 桩体几何尺寸对极限承载力影响 | 第89-92页 |
5.2.3 桩体几何尺寸对端阻比影响 | 第92-95页 |
5.2.4 桩体几何尺寸对桩身内力分布影响 | 第95-97页 |
5.3 结论 | 第97-9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