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土遗址保护的研究基础 | 第22-38页 |
2.1 土遗址概述 | 第22-25页 |
2.1.1 土遗址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土遗址的形式 | 第23-24页 |
2.1.3 土遗址的保护形式 | 第24-25页 |
2.2 影响土遗址保护的环境因素 | 第25-26页 |
2.3 环境因素的作用机理 | 第26-29页 |
2.3.1 温度的作用机理 | 第26-28页 |
2.3.2 水的作用机理 | 第28页 |
2.3.3 气流速度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2.3.4 CO_2的作用机理 | 第29页 |
2.4 土遗址博物馆室内空气品质概述 | 第29-31页 |
2.4.1 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 第29-30页 |
2.4.2 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2.4.3 土遗址博物馆室内空气品质的含义 | 第31页 |
2.5 土遗址保存环境与游客参观游览舒适性差异性分析 | 第31-33页 |
2.5.1 土遗址保存环境分析 | 第31-32页 |
2.5.2 游客参观游览舒适性分析 | 第32-33页 |
2.5.3 土遗址保存环境与游客参观游览舒适性差异性分析 | 第33页 |
2.6 室内土遗址的主要病害及原因 | 第33-36页 |
2.6.1 片状剥蚀 | 第33-34页 |
2.6.2 表面裂隙 | 第34页 |
2.6.3 表面“泛白” | 第34-35页 |
2.6.4 应力裂缝 | 第35-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土遗址博物馆的实地测试与分析 | 第38-90页 |
3.1 测试方案 | 第38-41页 |
3.1.1 测试对象及内容 | 第38页 |
3.1.2 测试时间、及测点布置 | 第38-40页 |
3.1.3 测试仪器 | 第40-41页 |
3.2 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博物馆测试及分析 | 第41-46页 |
3.2.1 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博物馆概况 | 第41-43页 |
3.2.2 选点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3.3 金沙遗址博物馆测试与分析 | 第46-51页 |
3.3.1 金沙遗址博物馆概况 | 第46-47页 |
3.3.2 冬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7-51页 |
3.4 田螺山遗址博物馆测试及分析 | 第51-56页 |
3.4.1 田螺山遗址博物馆概况 | 第51页 |
3.4.2 夏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3.4.3 冬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3-56页 |
3.5 鸿山遗址博物馆测试及分析 | 第56-63页 |
3.5.1 鸿山遗址博物馆概况 | 第56-57页 |
3.5.2 夏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3.5.3 冬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8-63页 |
3.6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测试及分析 | 第63-71页 |
3.6.1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概况 | 第63页 |
3.6.2 夏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3-67页 |
3.6.3 冬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7-71页 |
3.7 莫高窟(328窟)测试及分析 | 第71-75页 |
3.7.1 莫高窟(328窟)概况 | 第71-72页 |
3.7.2 冬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2-75页 |
3.8 熊家冢遗址博物馆测试及分析 | 第75-82页 |
3.8.1 熊家冢遗址博物馆概况 | 第75-76页 |
3.8.2 夏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6-77页 |
3.8.3 冬季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7-82页 |
3.9 汉阳陵遗址博物馆测试及分析 | 第82-84页 |
3.9.1 汉阳陵遗址博物馆概况 | 第82-83页 |
3.9.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83-84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84-90页 |
4 土遗址博物馆室内空气品质分析研究 | 第90-124页 |
4.1 土遗址博物馆的日循环规律分析 | 第90-95页 |
4.1.1 温湿度日循环规律分析 | 第90-94页 |
4.1.2 CO_2浓度日循环规律分析 | 第94-95页 |
4.2 土遗址博物馆模拟研究及温度、湿度、气流速度、CO_2场环境分析 | 第95-113页 |
4.2.1 Surfer 模拟软件介绍 | 第95页 |
4.2.2 金沙遗址博物馆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95-97页 |
4.2.3 田螺山遗址博物馆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97-100页 |
4.2.4 鸿山遗址博物馆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3页 |
4.2.5 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3-106页 |
4.2.6 莫高窟(328窟)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6-108页 |
4.2.7 熊家冢遗址博物馆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8-113页 |
4.3 土遗址博物馆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措施 | 第113-120页 |
4.3.1 种植屋面 | 第113-115页 |
4.3.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 | 第115-116页 |
4.3.3 太阳墙采暖通风系统 | 第116-119页 |
4.3.4 机械通风系统 | 第119页 |
4.3.6 封闭式优于开敞式土遗址博物馆 | 第119-120页 |
4.4 土遗址博物馆室内空气品质调控管理 | 第120-124页 |
4.4.1 改善土遗址博物馆温、湿度的调控管理 | 第120-121页 |
4.4.2 改善土遗址博物馆气流速度、CO_2浓度调控管理 | 第121-12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5.1 结论 | 第124-125页 |
5.2 展望与不足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附录1 研究生阶段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134-136页 |
附录2 图表来源说明 | 第136-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