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致病菌的概述 | 第11-14页 |
1.1.1 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2 大肠杆菌O157:H7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 | 第13-14页 |
1.2 致病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致病菌检测的传统方法 | 第14-16页 |
1.2.2 致病菌检测的新方法 | 第16-21页 |
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 第21-26页 |
1.3.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 第22页 |
1.3.2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的概述 | 第22-24页 |
1.3.2 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在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 | 第24-26页 |
1.4 纳米材料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2章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结合程度的研究 | 第31-49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2.2.1 试剂 | 第32页 |
2.2.2 仪器 | 第32-33页 |
2.2.3 细菌的培养和计数的方法 | 第33页 |
2.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5 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6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结合 | 第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2.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35-36页 |
2.3.2 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36-44页 |
2.3.3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结合前后的表征 | 第44-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信号放大EIS细菌传感器的研究 | 第49-65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3.2.1 试剂 | 第50-51页 |
3.2.2 仪器 | 第51页 |
3.2.3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1页 |
3.2.4 细菌的培养和计数的方法 | 第51-52页 |
3.2.5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的结合 | 第52页 |
3.2.6 EIS细菌传感器的制备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3.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53-54页 |
3.3.2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结合前后的表征 | 第54-55页 |
3.3.3 金纳米粒子与大肠杆菌O157:H7结合比例的考察 | 第55-56页 |
3.3.4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结合时间的考察 | 第56-57页 |
3.3.5 细菌传感器的电化学阻抗特性 | 第57-59页 |
3.3.6 细菌传感器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 | 第59-60页 |
3.3.7 细菌传感器的QCM特性 | 第60-61页 |
3.3.8 电化学阻抗细菌传感器的线性范围 | 第61-63页 |
3.3.9 电化学阻抗细菌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基于金纳米信号放大安培型细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65-75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4.2.1 试剂 | 第66-67页 |
4.2.2 仪器 | 第67页 |
4.2.3 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的制备过程 | 第67页 |
4.2.4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67-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4.3.1 制备的SPCE的形貌 | 第68-69页 |
4.3.2 SPCE的电化学表征 | 第69-70页 |
4.3.3 PDA-SPCE的循环伏安表征 | 第70-71页 |
4.3.4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第71-72页 |
3.3.5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72-73页 |
4.4 结论 | 第73-75页 |
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