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1 AIV的发现及其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1.2 AIV的分类地位及其命名 | 第13页 |
1.1.3 AIV的化学组成及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第13-14页 |
1.1.4 AIV的增殖 | 第14页 |
1.1.5 AIV的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 | 第14-15页 |
1.1.6 AIV的血凝活性 | 第15页 |
1.1.7 AIV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5-17页 |
1.2 H7亚型AIV的流行现状 | 第17页 |
1.3 H7亚型流感病毒的某些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1.4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 第18-20页 |
1.4.1 血凝素(HA)基因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18页 |
1.4.2 神经氨酸酶(NA)基因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18页 |
1.4.3 聚合酶(PB2、PB1、PA)基因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4 非结构蛋白(NS)基因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19页 |
1.4.5 基质蛋白(M)基因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2 3株野鸟源H7亚型AIV毒株的分离鉴定、遗传进化分析 | 第21-5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21页 |
2.1.2 实验试剂及配方 | 第21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4 鸡胚及红细胞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2.1 拭子采集和处理 | 第21-22页 |
2.2.2 病毒的分离 | 第22页 |
2.2.3 红细胞凝集试验(HA) | 第22页 |
2.2.4 AIV的RT-PCR检测 | 第22-23页 |
2.2.5 PCR结果鉴定 | 第23页 |
2.2.6 血凝素(HA)亚型的鉴定 | 第23-25页 |
2.2.7 AIV神经氨酸酶(NA)亚型的鉴定 | 第25页 |
2.2.8 病毒全基因组基因扩增与测序 | 第25-26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47页 |
2.3.1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 第26页 |
2.3.2 HA亚型的鉴定 | 第26页 |
2.3.3 NA亚型的鉴定 | 第26-27页 |
2.3.4 病毒全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 第27-28页 |
2.3.5 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28-37页 |
2.3.6 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 | 第37-46页 |
2.3.7 血凝素蛋白裂解位点 | 第46页 |
2.3.8 糖基化位点分析 | 第46-47页 |
2.3.9 受体结合位点 | 第47页 |
2.4 讨论 | 第47-54页 |
2.4.1 H7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47-49页 |
2.4.2 N1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49-50页 |
2.4.3 N7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50页 |
2.4.4 PB2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50-51页 |
2.4.5 PB1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51页 |
2.4.6 PA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51-52页 |
2.4.7 NP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52页 |
2.4.8 M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52-53页 |
2.4.9 NS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 | 第53-54页 |
2.5 小结 | 第54-55页 |
3 L-412对不同动物的感染性分析 | 第55-62页 |
3.1 材料 | 第55页 |
3.1.1 毒株 | 第55页 |
3.1.2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3.2 方法 | 第55-56页 |
3.2.1 病毒的纯化与保存 | 第55页 |
3.2.2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 第55页 |
3.2.3 SPF鸡、鸭感染性试验 | 第55-56页 |
3.2.4 鸡、鸭脏器和拭子的滴定 | 第56页 |
3.2.5 血凝抑制试验(HI) | 第56页 |
3.3 结果 | 第56-60页 |
3.3.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结果 | 第56-57页 |
3.3.2 SPF鸡感染性试验 | 第57-58页 |
3.3.3 SPF鸭感染性试验 | 第58-59页 |
3.3.4 两组实验的对比结果 | 第59-60页 |
3.4 讨论 | 第60-61页 |
3.4.1 两组实验结果对比 | 第60-61页 |
3.5 小结 | 第61-62页 |
4 29Y对不同动物的感染性分析 | 第62-68页 |
4.1 材料 | 第62页 |
4.1.1 毒株 | 第62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62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62页 |
4.2 方法 | 第62页 |
4.2.1 病毒的纯化与保存 | 第62页 |
4.2.2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 第62页 |
4.2.3 SPF鸡/鸭和鼠感染性试验 | 第62页 |
4.2.4 鸡/鸭/鼠脏器和拭子的滴定 | 第62页 |
4.2.5 血凝抑制试验(HI) | 第62页 |
4.3 结果 | 第62-67页 |
4.3.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结果 | 第62-63页 |
4.3.2 SPF鸡感染性试验 | 第63-64页 |
4.3.3 SPF鸭感染性试验 | 第64-65页 |
4.3.4 SPF鼠感染性试验 | 第65页 |
4.3.5 鸡/鸭/鼠脏器的病理切片结果 | 第65-67页 |
4.4 讨论 | 第67页 |
4.4.1 鸡/鸭/鼠感染性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67页 |
4.5 小结 | 第67-68页 |
5 865对不同动物的感染性分析 | 第68-76页 |
5.1 材料 | 第68页 |
5.1.1 毒株 | 第68页 |
5.1.2 实验动物 | 第68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68页 |
5.2 方法 | 第68页 |
5.2.1 病毒的纯化与保存 | 第68页 |
5.2.2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 第68页 |
5.2.3 SPF鸡/鸭和鼠感染性试验 | 第68页 |
5.2.4 鸡/鸭/鼠脏器和拭子的滴定 | 第68页 |
5.2.5 血凝抑制试验(HI) | 第68页 |
5.3 结果 | 第68-73页 |
5.3.1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结果 | 第68-69页 |
5.3.2 SPF鸡感染性试验 | 第69-70页 |
5.3.3 SPF鸭感染性试验 | 第70-71页 |
5.3.4 SPF鼠感染性试验 | 第71页 |
5.3.5 鸡/鸭/鼠脏器的病理切片结果 | 第71-73页 |
5.4 29Y和865在鸡/鸭/鼠各脏器内复制情况 | 第73-74页 |
5.5 讨论 | 第74-75页 |
5.5.1 鸡/鸭/鼠感染性试验结果的对比 | 第74页 |
5.5.2 29Y和865对鸡/鸭/鼠试验结果对比 | 第74-75页 |
5.6 小结 | 第75-76页 |
6 3株H7亚型AIV毒株的受体结合特性分析 | 第76-79页 |
6.1 材料 | 第76页 |
6.1.1 主要试剂 | 第76页 |
6.1.2 毒株 | 第76页 |
6.2 方法 | 第76-77页 |
6.2.1 测定L-412,29Y和865的受体结合特性 | 第76-77页 |
6.3 结果 | 第77-78页 |
6.3.1 受体结合特性分析 | 第77-78页 |
6.4 讨论 | 第78页 |
6.5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附录 | 第88-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