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oModel仿真系统的服装混合流水线平衡优化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工时定额制定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流水线平衡问题分类 | 第11-12页 |
1.2.3 生产流水线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研究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6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服装工时定额和生产流水线设计 | 第17-27页 |
2.1 服装工时定额概述 | 第17-18页 |
2.1.1 工时定额的方法分类 | 第17页 |
2.1.2 GSD 标准工时的制定 | 第17-18页 |
2.1.3 实际工时定额的制定 | 第18页 |
2.2 服装生产流水线流程设计 | 第18-20页 |
2.2.1 直线型流程设计 | 第18-19页 |
2.2.2 U 字型流程设计 | 第19页 |
2.2.3 服装生产流水线平衡指标 | 第19-20页 |
2.3 混合流水线优化设计 | 第20-22页 |
2.3.1 JIT 准时生产方式 | 第20页 |
2.3.2 混合生产流水线 | 第20-21页 |
2.3.3 混合生产流水线平衡 | 第21-22页 |
2.4 蚁群算法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2.4.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 第23页 |
2.4.2 蚁群算法的特点和应用 | 第23-24页 |
2.5 ProModel 仿真软件系统概述 | 第24-26页 |
2.5.1 ProModel 仿真软件简介 | 第24页 |
2.5.2 ProModel 仿真软件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2.5.3 ProModel 仿真软件的仿真流程 | 第25页 |
2.5.4 ProModel 仿真软件的应用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企业调研和产品工时的制定 | 第27-39页 |
3.1 调研方案设计 | 第27页 |
3.2 服装工艺资料的获取 | 第27-28页 |
3.2.1 调研企业的选择 | 第27-28页 |
3.2.2 调研对象的选择 | 第28页 |
3.2.3 调研内容 | 第28页 |
3.3 GSD 缝制纯加工时间的计算 | 第28-36页 |
3.3.1 GSD 及其时间计算原理 | 第28-30页 |
3.3.2 GSD 车缝动作的分解 | 第30-33页 |
3.3.3 服装 GSD 纯加工时间的制定 | 第33-36页 |
3.4 生产数量法制定工时定额 | 第36-37页 |
3.4.1 生产数量法 | 第36页 |
3.4.2 案例工厂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混合产品 U型流水线平衡与优化 | 第39-46页 |
4.1 混合产品作业优先顺序 | 第39页 |
4.1.1 POLO 衫工艺流程图 | 第39页 |
4.1.2 组合作业优先顺序 | 第39页 |
4.2 流水线的工序合并与平衡 | 第39-42页 |
4.2.1 工序合并和平衡的目的 | 第39-40页 |
4.2.2 工序合并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4.2.3 工序负荷平衡的方法 | 第41-42页 |
4.3 蚁群算法流水线路径优化 | 第42-45页 |
4.3.1 蚁群算法数学模型 | 第43页 |
4.3.2 蚁群算法的实现步骤 | 第43-44页 |
4.3.3 蚁群算法结果输出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混合产品 U型流水线虚拟仿真研究 | 第46-59页 |
5.1 虚拟仿真概述 | 第46页 |
5.2 问题基本描述 | 第46-47页 |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7-48页 |
5.4 U 型流水线模型构建 | 第48-53页 |
5.4.1 模型的限制因素 | 第48页 |
5.4.2 模型构建元素和属性[57] | 第48-53页 |
5.5 模型运行的检验和确认 | 第53页 |
5.6 案例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5.6.1 返修率和作业人员技能水平因素影响验证 | 第53-57页 |
5.6.2 混合 U 型流水线与直线型流水线比较 | 第57-5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1 | 第65-68页 |
附录 2 | 第68-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