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扶桑绵粉蚧的危害性与雌雄异形特征 | 第11-12页 |
1.1.1 扶桑绵粉蚧的危害性 | 第11页 |
1.1.2 扶桑绵粉蚧雌雄异形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1.2 昆虫蜕皮变态的激素调控 | 第12-15页 |
1.2.1 保幼激素及其对昆虫发育的调控作用 | 第12-14页 |
1.2.2 蜕皮激素及其对昆虫发育的调控作用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供试虫源 | 第17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2.2.1 分子生物学试验相关设备 | 第17页 |
2.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7页 |
2.3 基本方法 | 第17-21页 |
2.3.1 RNA抽提 | 第17-18页 |
2.3.2 扶桑绵粉蚧cDNA的合成 | 第18-19页 |
2.3.3 引物的筛选 | 第19-20页 |
2.3.4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0-21页 |
第3章 扶桑绵粉蚧内参基因的筛选 | 第21-3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3.1.1 供试昆虫 | 第21页 |
3.1.2 总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1页 |
3.1.3 引物设计 | 第21页 |
3.1.4 目的片段的普通PCR扩增 | 第21-22页 |
3.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2页 |
3.1.6 内参基因扩增效率分析 | 第22页 |
3.1.7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3.1.8 内参基因稳定性验证 | 第22-2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3.2.1 扶桑绵粉蚧候选内参基因引物信息 | 第23页 |
3.2.2 候选内参基因的扩增效率及表达水平 | 第23-25页 |
3.2.3 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分析 | 第25-27页 |
3.2.4 内参基因稳定性的验证 | 第27-29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0页 |
第4章 保幼激素相关调控基因在扶桑绵粉蚧发育中的表达变化 | 第30-4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4.1.1 供试昆虫 | 第30-31页 |
4.1.2 总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1页 |
4.1.3 引物设计 | 第31页 |
4.1.4 目的片段的普通PCR扩增 | 第31页 |
4.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4.2.1 扶桑绵粉蚧保幼激素相关调控基因及引物信息 | 第31-32页 |
4.2.2 保幼激素相关调控基因在扶桑绵粉蚧雌雄虫体内的表达 | 第32-35页 |
4.2.3 保幼激素相关调控基因在扶桑绵粉蚧雄虫伪蛹期的瞬时表达变化 | 第35-38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5章 蜕皮激素相关调控基因在扶桑绵粉蚧发育中的表达变化 | 第40-4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5.1.1 供试昆虫 | 第40页 |
5.1.2 总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0页 |
5.1.3 引物设计 | 第40页 |
5.1.4 目的片段的普通PCR扩增 | 第40页 |
5.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0-4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5.2.1 扶桑绵粉蚧蜕皮激素调控基因及引物信息 | 第41页 |
5.2.2 蜕皮激素相关调控基因在扶桑绵粉蚧雌雄虫体内的表达 | 第41-43页 |
5.2.3 蜕皮激素相关调控基因在扶桑绵粉蚧雄虫伪蛹期的瞬时表达变化 | 第43-46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结论 | 第48-49页 |
6.1.1 扶桑绵粉蚧内参基因的筛选 | 第48页 |
6.1.2 保幼激素相关基因在扶桑绵粉蚧雌雄虫体内的表达 | 第48页 |
6.1.3 蜕皮激素相关基因在扶桑绵粉蚧雌雄虫体内的表达 | 第48-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