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醸词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抑郁症的脑成像研究概述 | 第16-21页 |
1.1.1 结构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 第17-18页 |
1.1.2 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 第18-20页 |
1.1.3 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 第20-21页 |
1.2 情绪面孔加工的实验研究概述 | 第21-23页 |
1.2.1 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 | 第21-22页 |
1.2.2 不同情绪面孔的加工 | 第22页 |
1.2.3 外显和内隐情绪面孔加工 | 第22-23页 |
1.3 抑郁症的脑网络研究概述 | 第23-27页 |
1.3.1 大脑网络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2 核心认知神经脑网络 | 第25-26页 |
1.3.3 与抑郁症相关的脑网络模型 | 第26-27页 |
1.4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9-30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抑郁症患者情绪面孔加工任务下的脑网络模式研究 | 第31-60页 |
2.1 前言 | 第31-36页 |
2.1.1 抑郁症情绪面孔加工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2.1.2 抑郁症默认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2.1.3 一般线性模型分析(GLM) | 第34-35页 |
2.1.4 独立成分分析(ICA) | 第35页 |
2.1.5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5-36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2.3 研究工具与量表 | 第37-38页 |
2.3.1 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 | 第37页 |
2.3.2 心境和焦虑症状问卷(MASQ) | 第37-38页 |
2.3.3 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CERQ) | 第38页 |
2.3.4 Edinburgh利手量表(EHI) | 第38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38-40页 |
2.4.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2.4.2 实验任务与设计 | 第38-40页 |
2.4.3 数据采集 | 第40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40-42页 |
2.5.1 行为学数据分析 | 第40页 |
2.5.2 fMRI数据预处理 | 第40-41页 |
2.5.3 大脑功能激活分析 | 第41页 |
2.5.4 独立成分分析 | 第41-42页 |
2.6 结果 | 第42-53页 |
2.6.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量表结果 | 第42页 |
2.6.2 行为学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2.6.3 情绪面孔加工任务的功能激活结果 | 第43-49页 |
2.6.4 任务态下的默认网络分布 | 第49-53页 |
2.6.5 默认网络与任务激活网络的关系 | 第53页 |
2.7 讨论 | 第53-59页 |
2.7.1 一般资料和行为学结果 | 第53-55页 |
2.7.2 不同情绪面孔加工的激活结果 | 第55-57页 |
2.7.3 任务态下的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异常 | 第57-58页 |
2.7.4 任务负激活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关系 | 第58-59页 |
2.8 优势、局限性及展望 | 第59页 |
2.9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下功能连接的多体素模式分析 | 第60-76页 |
3.1 前言 | 第60-64页 |
3.1.1 静息态下的大脑网络 | 第60-61页 |
3.1.2 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 | 第61-63页 |
3.1.3 MVPA在疾病分类中的应用 | 第63-64页 |
3.1.4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64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64页 |
3.3 数据采集 | 第64-65页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65-67页 |
3.4.1 fMRI数据预处理 | 第65页 |
3.4.2 特征选择与分类训练 | 第65-66页 |
3.4.3 留一交叉验证法 | 第66页 |
3.4.4 置换检验 | 第66-67页 |
3.5 结果 | 第67-71页 |
3.5.1 分类结果 | 第67页 |
3.5.2 高分辨力的脑区 | 第67-71页 |
3.6 讨论 | 第71-75页 |
3.6.1 分类结果的讨论 | 第71-72页 |
3.6.2 功能连接异常的脑网络分析 | 第72-74页 |
3.6.3 权重较大的脑区分析 | 第74-75页 |
3.7 优势、局限性及展望 | 第75页 |
3.8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97页 |
综述一 | 第9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综述二 | 第108-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