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膜生物反应器(MBR) | 第15-17页 |
1.2.1 MBR的分类和特点 | 第15-16页 |
1.2.2 MBR研究概况及前景 | 第16-17页 |
1.3 移动床生物膜-膜生物反应器(MBBR-MBR) | 第17-19页 |
1.3.1 MBBR-MBR的特点 | 第18页 |
1.3.2 MBBR-MBR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好氧颗粒污泥(AGS) | 第19-20页 |
1.4.1 AGS的特点 | 第19-20页 |
1.4.2 AGS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5 MBR膜污染 | 第20-23页 |
1.5.1 混合液的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2 运行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22-23页 |
1.5.3 膜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23页 |
1.6 膜污染模型 | 第23-25页 |
1.6.1 阻力模型 | 第24页 |
1.6.2 孔阻塞模型 | 第24-25页 |
1.7 膜清洗 | 第25页 |
1.8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9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9.1 课题来源 | 第26页 |
1.9.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10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7页 |
2.1 实验设备 | 第28-30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3 生物填料 | 第30页 |
2.2 常规指标分析 | 第30-33页 |
2.2.1 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3 SMP和EPS的提取和测定 | 第33-34页 |
2.3.1 SMP和EPS的提取 | 第33页 |
2.3.2 SMP和EPS的测定 | 第33页 |
2.3.3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3.4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2.4 膜污染分析 | 第34-36页 |
2.4.1 阻力分析 | 第34-35页 |
2.4.2 膜表面污染物分析 | 第35页 |
2.4.3 膜表面形貌分析 | 第35-36页 |
2.5 MBRs中混合液悬浮固体的粒径分布 | 第36页 |
2.6 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反应器运行性能 | 第37-43页 |
3.1 反应器的运行方式 | 第37-38页 |
3.2 反应器的水质处理效果对比 | 第38-39页 |
3.3 悬浮和附着生长的生物量变化 | 第39-41页 |
3.4 污泥粒径分布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膜污染分析 | 第43-53页 |
4.1 膜污染行为对比 | 第43-44页 |
4.2 污染阻力分布 | 第44-46页 |
4.3 膜表面的可逆污染层 | 第46-49页 |
4.4 膜表面的不可逆污染层 | 第49-53页 |
第五章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53-57页 |
5.1 对比分析两个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性 | 第53-54页 |
5.2 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54-57页 |
第六章 好氧颗粒污泥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57-62页 |
6.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 第57-59页 |
6.2 高通量测序分析生物膜和颗粒污泥 | 第59-60页 |
6.3 颗粒污泥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