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4页 |
| 1.1 概述 | 第11-12页 |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水硬度处理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1.3.1 离子交换软化法 | 第13-15页 |
| 1.3.2 药剂沉淀法 | 第15-16页 |
| 1.3.3 膜软化法 | 第16-18页 |
| 1.3.4 化学结晶循环造粒法 | 第18-20页 |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 2.2 反应器运行条件选取 | 第24-25页 |
| 2.2.1 晶种选择 | 第24页 |
| 2.2.2 软化药剂选择 | 第24页 |
| 2.2.3 运行条件控制 | 第24-25页 |
| 2.3 试验试剂和检测方法 | 第25页 |
| 2.3.1 试验试剂 | 第25页 |
| 2.3.2 试验仪器 | 第25页 |
| 2.3.3 检测方法 | 第25页 |
| 2.4 参数定义和计算方法 | 第25-28页 |
| 3 化学结晶循环造粒静态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第28-36页 |
| 3.1 试验目的 | 第28页 |
| 3.2 试验水质 | 第28页 |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 3.3.1 投药量对除碱度和硬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3.2 晶种对碱度和硬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3.3 反应时间对碱度和硬度去除效果影响 | 第30-31页 |
| 3.3.4 搅拌强度对碱度和硬度去除效果影响 | 第31-32页 |
| 3.3.5 反应温度对碱度和硬度去除效果影响 | 第32-33页 |
| 3.3.6 结晶颗粒形态及成分分析 | 第33-3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化学结晶循环造粒对电厂循环水系统硬度去除试验研究 | 第36-48页 |
| 4.1 试验目的 | 第36页 |
| 4.2 中试试验装置和控制条件选取 | 第36-37页 |
| 4.3 试验水质 | 第37-38页 |
| 4.4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38-44页 |
| 4.4.1 去除循环水补水(中水)中硬度的效果 | 第38-40页 |
| 4.4.2 去除循环水补水(水库水)中硬度的效果 | 第40-43页 |
| 4.4.3 去除循环水排污水中硬度的效果 | 第43-44页 |
| 4.5 电厂循环水系统优选型比较 | 第44-4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5 化学结晶循环造粒对水厂地下水硬度去除试验研究 | 第48-62页 |
| 5.1 工程概况 | 第48-49页 |
| 5.2 试验原理和控制条件选择 | 第49-50页 |
| 5.3 试验水质 | 第50页 |
| 5.4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50-56页 |
| 5.4.1 投药量优选型试验研究 | 第50-51页 |
| 5.4.2 流化床内沿程硬度去除规律 | 第51-52页 |
| 5.4.3 流化床内颗粒粒径分布和CaCO3所占质量分数规律 | 第52-54页 |
| 5.4.4 流化床进口和底部压力的变化 | 第54-55页 |
| 5.4.5 流化床内膨胀高度的变化 | 第55页 |
| 5.4.6 混合水试验硬度的变化 | 第55-56页 |
| 5.5 流化床内CaCO3结晶动力学分析 | 第56-59页 |
| 5.6 经济性分析 | 第59-60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 6.2 建议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