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1.2.1 红层堆积体边坡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3 预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8页 |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2页 |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20页 |
| 2.1.2 气象水文 | 第20-22页 |
| 2.2 研究区地环境质条件 | 第22-28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 2.2.2 地层岩性 | 第22-25页 |
| 2.2.3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6-27页 |
| 2.2.5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27-28页 |
| 第3章 研究区红层堆积体高边坡的基本特征 | 第28-41页 |
| 3.1 研究区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 3.2 研究区红层堆积体高边坡主要类型 | 第29-30页 |
| 3.2.1 崩塌堆积体边坡 | 第29页 |
| 3.2.2 残坡积堆积体边坡 | 第29页 |
| 3.2.3 滑坡堆积体边坡 | 第29页 |
| 3.2.4 复合堆积体边坡 | 第29-30页 |
| 3.3 研究区典型红层堆积体高边坡特征分析 | 第30-39页 |
| 3.3.1 崩塌堆积体边坡 | 第30-32页 |
| 3.3.2 残坡积堆积体边坡 | 第32-33页 |
| 3.3.3 滑坡堆积体边坡 | 第33-36页 |
| 3.3.4 复合堆积体边坡 | 第36-39页 |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4章 研究区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第41-55页 |
| 4.1 典型红层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41-47页 |
| 4.1.1 崩塌堆积体边坡 | 第41-42页 |
| 4.1.2 残坡积堆积体边坡 | 第42-44页 |
| 4.1.3 滑坡堆积体边坡 | 第44-46页 |
| 4.1.4 复合型堆积体边坡 | 第46-47页 |
| 4.2 研究区红层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 4.2.1 地层岩性与红层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 第48页 |
| 4.2.2 风化作用与红层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 第48页 |
| 4.2.3 地下水与红层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 第48-49页 |
| 4.2.4 工程开挖与红层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关系 | 第49页 |
| 4.3 研究区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 第49-52页 |
| 4.3.1 红层堆积体内部破坏模式 | 第50-51页 |
| 4.3.2 沿基覆界面破坏模式 | 第51-52页 |
| 4.4 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第52-54页 |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典型红层堆积体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预加固措施研究 | 第55-78页 |
| 5.1 研究区红层堆积体高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55-65页 |
| 5.1.1 边坡安全等级 | 第55-56页 |
| 5.1.2 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56页 |
| 5.1.3 计算工况 | 第56页 |
| 5.1.4 研究区典型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56-65页 |
| 5.2 红层堆积体高边坡预加固措施 | 第65-66页 |
| 5.2.1 锚杆(锚索)框架地梁 | 第65页 |
| 5.2.2 抗滑桩 | 第65-66页 |
| 5.2.3 抗滑挡墙 | 第66页 |
| 5.2.4 预应力锚索 | 第66页 |
| 5.3 红层堆积体高边坡预加固措施研究 | 第66-77页 |
| 5.3.1 崩坡积堆积体预加固措施数值模拟 | 第66-70页 |
| 5.3.2 残坡积堆积体预加固措施数值模拟 | 第70-72页 |
| 5.3.3 滑坡堆积体预加固措施数值模拟 | 第72-74页 |
| 5.3.4 复合型堆积体预加固措施数值模拟 | 第74-77页 |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