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9-20页 |
1.3 概念解析及研究内容 | 第20-26页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4页 |
1.3.2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24-26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26-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设计基本解析 | 第28-45页 |
2.1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的构成要素 | 第28-31页 |
2.1.1 空间构成要素 | 第28-29页 |
2.1.2 实体构成要素 | 第29-31页 |
2.2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特征分析 | 第31-35页 |
2.2.1 空间封闭化 | 第31-32页 |
2.2.2 功能复合化 | 第32-34页 |
2.2.3 形态简洁化 | 第34-35页 |
2.3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设计影响因素 | 第35-41页 |
2.3.1 寒地城市气候条件 | 第35-36页 |
2.3.2 地铁站使用需求 | 第36-37页 |
2.3.3 出入口周边环境 | 第37-39页 |
2.3.4 地铁乘客出行规律 | 第39-41页 |
2.4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的设计原则 | 第41-44页 |
2.4.1 契合封闭空间的经济性原则 | 第41-42页 |
2.4.2 满足复合功能的实用性原则 | 第42-43页 |
2.4.3 实现简洁形态的美观性原则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功能设计 | 第45-70页 |
3.1 向阳避风的平面布局 | 第45-54页 |
3.1.1 平面位置的选择 | 第45-48页 |
3.1.2 平面模式的确定 | 第48-50页 |
3.1.3 平面模块关系的组织 | 第50-52页 |
3.1.4 平面连接方式的建立 | 第52-54页 |
3.2 安全高效的交通组织 | 第54-61页 |
3.2.1 外部交通的多向衔接 | 第55-57页 |
3.2.2 内部流线的弹性组织 | 第57-59页 |
3.2.3 导向标识的多维强化 | 第59-61页 |
3.3 御寒舒适的空间过渡 | 第61-68页 |
3.3.1 热环境过渡 | 第61-62页 |
3.3.2 光环境过渡 | 第62-65页 |
3.3.3 心理环境过渡 | 第65-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形态设计 | 第70-90页 |
4.1 节能适度的形体构建 | 第70-76页 |
4.1.1 因势利导的尺度把握 | 第70-72页 |
4.1.2 适应环境的形式变化 | 第72-74页 |
4.1.3 简明清晰的形体组合 | 第74-76页 |
4.2 适雪导风的界面表达 | 第76-82页 |
4.2.1 顶界面坡向平滑 | 第76-78页 |
4.2.2 侧界面弱风挡雪 | 第78-80页 |
4.2.3 主界面适寒应变 | 第80-82页 |
4.3 增加冬季城市活力的造型元素运用 | 第82-89页 |
4.3.1 建筑元素的抽象提取 | 第82-83页 |
4.3.2 色彩元素的选择注入 | 第83-85页 |
4.3.3 材料元素的情景再现 | 第85-87页 |
4.3.4 符号元素的片段补充 | 第87-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附录 | 第100-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