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2 红外热成像技术 | 第12-14页 |
1.2.1 红外热像仪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2 红外热像仪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ARM技术概况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红外图像处理算法研究 | 第16-34页 |
2.1 红外图像特点介绍 | 第16-18页 |
2.2 非均匀校正技术 | 第18-23页 |
2.2.1 两点非均匀校正算法 | 第19-20页 |
2.2.2 多点非均匀校正算法 | 第20-21页 |
2.2.3 非均匀校正算法方案 | 第21-23页 |
2.3 盲元检测与补偿技术 | 第23-25页 |
2.3.1 盲元的检测 | 第23-24页 |
2.3.2 盲元的补偿 | 第24-25页 |
2.4 镜头补偿技术 | 第25-27页 |
2.5 图像增强技术 | 第27-33页 |
2.5.1 线性灰度变换图像增强方法 | 第28-30页 |
2.5.2 直方图均衡化图像增强算法 | 第30-33页 |
2.5.3 基于ARM的图像增强方案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红外热成像测温原理与方法 | 第34-48页 |
3.1 物体的辐射规律 | 第34-38页 |
3.1.1 黑体的红外辐射定律 | 第34-37页 |
3.1.2 实际物体的红外辐射规律 | 第37-38页 |
3.2 红外热成像测温原理 | 第38-44页 |
3.3 红外测温方法 | 第44-45页 |
3.3.1 温度的直接测量方法 | 第44页 |
3.3.2 温度的相对测量法 | 第44-45页 |
3.3.3 双波段测温法 | 第45页 |
3.4 基于ARM的红外测温方案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红外热成像测温误差分析与修正 | 第48-65页 |
4.1 大气传输对红外热成像测温的影响与修正 | 第48-51页 |
4.1.1 大气的衰减作用因素 | 第48-50页 |
4.1.2 减小大气衰减的修正措施 | 第50-51页 |
4.2 探测器工作温度对红外热成像测温的影响与修正 | 第51-53页 |
4.2.1 探测器工作温度对红外成像测温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2 修正原理 | 第52-53页 |
4.2.3 修正方法 | 第53页 |
4.3 背景环境对红外热成像测温的影响与修正 | 第53-60页 |
4.3.1 太阳辐射对红外热成像测温的影响 | 第54-57页 |
4.3.2 邻近高温物体对红外热成像测温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3 减小背景环境对红外热成像测温的修正措施 | 第59-60页 |
4.4 基于ARM的红外热成像测温误差修正方法 | 第60-64页 |
4.4.1 目标物体灰度值的搬移调整 | 第61-63页 |
4.4.2 温度-灰度曲线的形变调整 | 第63页 |
4.4.3 基于ARM的红外热成像误差修正效果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ARM的红外测温系统设计与验证 | 第65-91页 |
5.1 基于ARM的红外测温系统方案 | 第65-68页 |
5.1.1 红外测温系统硬件结构 | 第66-67页 |
5.1.2 红外测温系统软件结构 | 第67-68页 |
5.2 ARM平台硬件系统介绍 | 第68-73页 |
5.2.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第69-70页 |
5.2.2 DDR内存芯片的选择 | 第70-71页 |
5.2.3 Flash存储芯片的选择 | 第71-72页 |
5.2.4 ARM时钟管理 | 第72-73页 |
5.3 FPGA交互模块设计 | 第73-76页 |
5.3.1 模拟电压控制模块 | 第74-75页 |
5.3.2 红外图像接收模块 | 第75-76页 |
5.4 红外图像处理模块设计 | 第76-84页 |
5.4.1 镜头补偿模块设计 | 第77-78页 |
5.4.2 非均匀校正与盲元补偿模块设计 | 第78-83页 |
5.4.3 图像增强模块设计 | 第83-84页 |
5.5 红外测温模块设计 | 第84-87页 |
5.5.1 温度-灰度定标曲线模块设计 | 第85-86页 |
5.5.2 灰度值搬移调整和定标曲线形变调整模块设计 | 第86-87页 |
5.6 图形显示模块设计 | 第87-89页 |
5.7 红外热成像测温软件的验证 | 第89-9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