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1.1.1 近代中国大学建设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1.2 中国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3 中国大学校园建筑文脉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4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早期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24-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早期建筑的文脉表征 | 第26-54页 |
2.1 端正有序的规划格局 | 第26-31页 |
2.1.1 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园选址 | 第26-27页 |
2.1.2 原国立中山大学建设概况 | 第27-28页 |
2.1.3 早期校园整体格局 | 第28-31页 |
2.2 山水相接的校园环境 | 第31-34页 |
2.2.1 校园周边环境 | 第31-32页 |
2.2.2 校园内部环境 | 第32-34页 |
2.3 中西兼具的建筑风格 | 第34-37页 |
2.3.1 传统复兴式风格 | 第34-35页 |
2.3.2 现代主义式风格 | 第35-36页 |
2.3.3 混合式风格 | 第36-37页 |
2.4 实用现代的空间布局 | 第37-42页 |
2.4.1 教学建筑空间 | 第38-39页 |
2.4.2 居住建筑空间 | 第39-40页 |
2.4.3 体育建筑空间 | 第40页 |
2.4.4 服务建筑空间 | 第40-41页 |
2.4.5 校园景观建筑空间 | 第41-42页 |
2.5 丰富精致的细部装饰 | 第42-49页 |
2.5.1 屋顶装饰 | 第42-45页 |
2.5.2 屋身装饰 | 第45-47页 |
2.5.3 屋基装饰 | 第47-48页 |
2.5.4 室内装饰 | 第48-49页 |
2.6 先进经济的建造技术 | 第49-53页 |
2.6.1 屋架结构形式 | 第49-51页 |
2.6.2 建筑材料运用 | 第51-52页 |
2.6.3 局部构造做法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早期建筑的文脉内涵 | 第54-74页 |
3.1 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多元兼容 | 第54-60页 |
3.1.1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 | 第54-55页 |
3.1.2 岭南近代建筑师们的观念更新 | 第55-56页 |
3.1.3 国立校园早期建筑的设计理念 | 第56-60页 |
3.2 民主革命浪潮下的民族复兴 | 第60-64页 |
3.2.1 岭南民主政治下的高校建设 | 第60-62页 |
3.2.2 校园民族建筑风格的传统复兴 | 第62-63页 |
3.2.3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细部表达 | 第63-64页 |
3.3 现代技术发展下的务实创新 | 第64-68页 |
3.3.1 建筑造型理性 | 第65-66页 |
3.3.2 建筑空间理性 | 第66-67页 |
3.3.3 建筑技术理性 | 第67-68页 |
3.4 人才培养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 第68-73页 |
3.4.1 兴办中国国立大学教育 | 第69-70页 |
3.4.2 建设岭南现代山水校园 | 第70-71页 |
3.4.3 打造高规格的教育建筑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早期建筑的文脉传承 | 第74-100页 |
4.1 校园早期建筑的文脉传承的理论分析 | 第74-78页 |
4.1.1 校园早期建筑的文脉成因与意义 | 第74-75页 |
4.1.2 校园早期建筑的文脉传承原则 | 第75-78页 |
4.2 校园建筑规划与校园文脉传承 | 第78-84页 |
4.2.1 华工校园规划的变革与发展 | 第78-80页 |
4.2.2 校园文脉传承下的轴线延展 | 第80-81页 |
4.2.3 校园文脉传承下的整体格局 | 第81-82页 |
4.2.4 校园文脉传承下的景观空间 | 第82-84页 |
4.3 校园文脉传承下的华南理工大学东区教工住宅群改造 | 第84-91页 |
4.3.1 校园早期建筑组团的文脉传承特点 | 第84-85页 |
4.3.2 东区教授住宅群的历史与改造前状况 | 第85-86页 |
4.3.3 改造建筑与环境相处和谐 | 第86-87页 |
4.3.4 满足现代功能与空间需求 | 第87-90页 |
4.3.5 岭南校园建筑的文化表达 | 第90-91页 |
4.4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改造与校园文脉传承 | 第91-97页 |
4.4.1 校园建筑单体的文脉传承特点 | 第91页 |
4.4.2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 | 第91-92页 |
4.4.3 从中国固有式到现代主义 | 第92-94页 |
4.4.4 适应校园发展的改造扩建 | 第94-96页 |
4.4.5 岭南建筑大师的集体创作 | 第96-97页 |
4.5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早期建筑文脉传承中的问题与思考 | 第97-99页 |
4.5.1 早期建筑文脉传承存在的问题 | 第97-98页 |
4.5.2 早期建筑文脉传承的进一步思考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附录: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现存早期建筑简表 | 第108-122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附件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