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5页
    1 多氯联苯的概述第11-12页
    2 多氯联苯来源第12页
    3 多氯联苯的特性第12-14页
        3.1 持久性第12-13页
        3.2 生物蓄积性第13页
        3.3 半挥发性和远距离迁移性第13页
        3.4 生物毒性第13-14页
    4 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第14-15页
    5 多氯联苯污染治理方法第15-23页
        5.1 物理方法第15-16页
        5.2 化学方法第16页
        5.3 生物方法第16-22页
        5.4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多氯联苯污染第22-23页
    6 结论第23页
    7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图第23-25页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7.2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4-25页
第二章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第25-37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5-33页
        1.1 实验所用培养基第25-27页
        1.2 实验主要仪器第27-28页
        1.3 实验主要有机试剂第28页
        1.4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富集与筛选第28-29页
        1.5 菌种鉴定第29-33页
    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3-36页
        2.1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与分离第33-34页
        2.2 多氯联苯降解菌的鉴定第34-36页
    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降解菌生长条件优化第37-44页
    1 实验材料第37页
    2 实验方法第37-38页
        2.1 休眠细胞的制备第37页
        2.2 pH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第37-38页
        2.3 盐度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第38页
        2.4 不同诱导剂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第38页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3页
        3.1 pH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第38-40页
        3.2 盐度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第40-41页
        3.3 不同诱导剂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第41-43页
    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降解菌对PCBs生物降解规律研究第44-66页
    1 实验材料第44页
    2 实验器材第44页
    3 实验方法第44-49页
        3.1 休眠细胞制备第44页
        3.2 多氯联苯(PCBs)出峰时间的确定第44-45页
        3.3 多氯联苯降解体系第45-46页
        3.4 降解体系萃取方法第46页
        3.5 PCBs的定量方法第46-47页
        3.6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第47页
        3.7 降解菌对PCB3降解实验第47页
        3.8 初始浓度对降解菌降解能力的影响第47页
        3.9 诱导剂对降解菌降解作用的影响第47-48页
        3.10 降解菌对多氯联苯同系物的降解第48-49页
        3.11 休眠细胞对不同氯取代位置二氯联苯同系物的降解第49页
    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64页
        4.1 多氯联苯(PCBs)的出峰时间第49-51页
        4.2 降解菌对PCB3的降解规律第51-53页
        4.3 初始浓度对降解规律的影响第53-57页
        4.4 诱导剂对降解菌降解作用的影响第57-59页
        4.5 降解菌对多氯联苯同系物的降解第59-64页
    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降解产物的检测与分析第66-73页
    1 实验材料第66页
    2 实验方法第66-67页
        2.1 PCB3和4-氯代苯甲酸(4-CBA)出峰时间确定第66-67页
        2.2 降解产物分析第67页
        2.3 4-氯代苯甲酸(4-CBA)降解研究第67页
        2.4 降解产物样品预处理第67页
    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7-72页
        3.1 PCB3和4-CBA出峰时间的检测第67-68页
        3.2 PCB3降解产物分析第68-70页
        3.3 对4-CBA降解能力分析第70-72页
    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6页
    1 结论第73-74页
    2 展望第74-75页
    3 创新点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第84-85页
致谢第85-87页
附录Ⅰ Pseudomonas oceani strain P-6-5的16s rRNA序列第87-88页
附录Ⅱ Ochrobactrum anthropi strain P-6的16s rRNA序列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苦草废弃生物质基磁性颗粒/成型多孔炭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2002~2016年黄海海水透明度变化及绿潮影响遥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