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水平井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水平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思路 | 第14-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地层、构造与沉积相特征 | 第16-29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22页 |
2.2.1 地层划分标志层 | 第17-18页 |
2.2.2 长9油层组划分 | 第18-19页 |
2.2.3 地层厚度特征 | 第19-22页 |
2.2.4 长9油层组地层对比 | 第22页 |
2.3 构造特征 | 第22-23页 |
2.4 沉积相及沉积微相 | 第23-27页 |
2.4.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3-24页 |
2.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4-25页 |
2.4.3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5-26页 |
2.4.4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储层特征 | 第29-46页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9-30页 |
3.1.1 砂岩成份成熟度 | 第29页 |
3.1.2 砂岩结构成熟度 | 第29-30页 |
3.1.3 填隙物 | 第30页 |
3.2 储层成岩作用 | 第30-31页 |
3.3 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 第31-34页 |
3.3.1 孔隙类型 | 第31-32页 |
3.3.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32-34页 |
3.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4-35页 |
3.4.1 岩心分析物性 | 第34-35页 |
3.4.2 测井解释物性 | 第35页 |
3.5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35-42页 |
3.5.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36-37页 |
3.5.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37-40页 |
3.5.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0-42页 |
3.6 储层敏感性分析 | 第42-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油藏特征 | 第46-52页 |
4.1 油藏类型 | 第46页 |
4.2 流体性质 | 第46-47页 |
4.2.1 地面原油性质 | 第46-47页 |
4.2.2 地层水性质 | 第47页 |
4.3 温压特征 | 第47-48页 |
4.3.1 温度系统 | 第47页 |
4.3.2 压力系统 | 第47-48页 |
4.4 石油地质储量 | 第48页 |
4.5 油藏成控因素 | 第48-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吴仓堡油区水平井开发地质影响因素分析与有利目标优选 | 第52-69页 |
5.1 水平井研究 | 第52-58页 |
5.1.1 水平井原理 | 第52页 |
5.1.2 水平井的分类 | 第52-53页 |
5.1.3 水平井技术 | 第53-55页 |
5.1.4 水平井综合设计 | 第55-56页 |
5.1.5 水平井用途 | 第56-58页 |
5.2 吴仓堡油区勘探开发历程和水平井开发现状 | 第58-61页 |
5.2.1 长9油藏勘探开发简况 | 第58-59页 |
5.2.2 水平井开发现状 | 第59-61页 |
5.3 水平井开发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5页 |
5.3.1 低渗、特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地质因素分析 | 第61-64页 |
5.3.2 吴仓堡油区水平井开发地质因素分析 | 第64-65页 |
5.4 有利目标优选 | 第65-68页 |
5.4.1 油藏潜力分析 | 第65页 |
5.4.2 层位优选 | 第65-66页 |
5.4.3 井区优选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