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4-16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5-16页 |
2.2 主要试剂配置 | 第16-18页 |
2.2.1 野百合碱溶剂配置 | 第16页 |
2.2.2 金雀异黄酮溶剂配置 | 第16页 |
2.2.3 LY294002 溶剂配置 | 第16页 |
2.2.4 10%水合氯醛溶剂的配置 | 第16页 |
2.2.5 PBS 缓冲液的配制 | 第16页 |
2.2.6 Western blot 相关液体配制 | 第16-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24页 |
2.3.1 SD-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18页 |
2.3.2 心脏超声多普勒测定右心相关指标 | 第18-19页 |
2.3.3 右心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 | 第19页 |
2.3.4 称重法测定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 | 第19页 |
2.3.5 肺小血管及心脏病理标本的制备 | 第19-20页 |
2.3.6 Western blot 法检测相关蛋白 | 第20-22页 |
2.3.7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肺组织中的 NO | 第22页 |
2.3.8 SD-大鼠生存率曲线的绘制 | 第22-23页 |
2.3.9 统计学分析 | 第23-24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4-36页 |
3.1 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相关参数的比较 | 第24-26页 |
3.1.1 三尖瓣返流速度的比较 | 第24页 |
3.1.2 肺动脉内径的比较 | 第24-25页 |
3.1.3 肺动脉平均压力的比较 | 第25-26页 |
3.1.4 右心室肥厚指数的比较 | 第26页 |
3.2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第26-27页 |
3.3 各组大鼠相关参数 | 第27-36页 |
3.3.1 肺动脉三尖瓣返流情况 | 第27-28页 |
3.3.2 肺动脉内径情况 | 第28页 |
3.3.3 平均肺动脉压力情况 | 第28-29页 |
3.3.4 右心室肥厚指数情况 | 第29-30页 |
3.3.5 肺血管及右心室病理结构 | 第30-32页 |
3.3.6 P-Akt、P-eNOS 的表达 | 第32-33页 |
3.3.7 肺组织中 NO 的含量 | 第33-34页 |
3.3.8 生存率的情况 | 第34-3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6-41页 |
4.1 本次实验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制作 | 第36-37页 |
4.2 雌激素与肺动脉高压 | 第37-38页 |
4.3 金雀异黄酮、PI3k/Akt-eNOS 信号通路与肺动脉高压 | 第38-40页 |
4.4 关于本实验的不足 | 第40-4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5.1 结论 | 第41页 |
5.2 展望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综述 | 第47-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