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扶余油田中探9、中30区块测井地质解释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2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2-15页
    1.1 研究区位置第12页
    1.2 地层特征第12-13页
    1.3 沉积特征第13页
    1.4 构造特征第13-14页
    1.5 勘探开发现状第14-15页
第二章 曲线标准化第15-19页
    2.1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第15页
    2.2 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第15-17页
        2.2.1 关键井与标准层的确定第15-16页
        2.2.2 频率直方图法第16页
        2.2.3 趋势面分析方法第16-17页
    2.3 测井曲线标准化结果及分析第17-19页
        2.3.1 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结果第17-18页
        2.3.2 效果分析第18-19页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9-24页
    3.1 对比方法选择第19页
    3.2 划分对比与依据第19-20页
        3.2.1 测井曲线的选取第19-20页
        3.2.2 确定对比标准井第20页
    3.3 标准层的确定第20-21页
        3.3.1 全区标准层第20-21页
        3.3.2 区域标准层第21页
    3.4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第21-24页
第四章 单砂体精细刻画第24-35页
    4.1 单砂体刻画及其构型研究思路第24页
    4.2 复合河道砂体成因第24-25页
    4.3 单砂体空间接触关系第25页
        4.3.1 理论模式第25页
        4.3.2 实例分析第25页
    4.4 单砂体刻画指导模式第25-26页
    4.5 单砂体识别标志第26-30页
        4.5.1 垂向标志第27页
        4.5.2 平面标志第27-30页
    4.6 单砂体参数定量研究第30-31页
        4.6.1 三角洲前缘单砂体宽厚比定量模式第30页
        4.6.2 三角洲平原单砂体宽厚比定量模式第30页
        4.6.3 曲流河单砂体宽厚比定量模式第30-31页
    4.7 单砂体划分的具体思路第31-32页
    4.8 研究区单河道砂体总体分布特征第32-35页
第五章 隔夹层识别第35-44页
    5.1 隔夹层的类型第35-37页
        5.1.1 夹层的类型第35-36页
        5.1.2 隔层的类型第36-37页
    5.2 隔夹层测井曲线特征第37-39页
        5.2.1 泥岩夹层测井响应特征第37页
        5.2.2 钙质夹层测井响应特征第37页
        5.2.3 泥岩类隔层测井响应特征第37-39页
        5.2.4 粉砂岩类隔层测井响应特征第39页
    5.3 隔夹层识别标准第39-43页
    5.4 层内夹层定量表征第43-44页
第六章 测井二次解释第44-62页
    6.1 储层物性分析第44页
    6.2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第44-49页
        6.2.1 泥质含量模型第45-46页
        6.2.2 孔隙度模型第46-47页
        6.2.3 渗透率解释模型第47-48页
        6.2.4 含水饱和度的计算方法第48-49页
        6.2.5 实际资料处理及模型精度验证第49页
    6.3 物性分布规律第49-62页
        6.3.1 单砂体物性分布特征第49-59页
        6.3.2 不同注水期物性变化分析第59-62页
第七章 储量计算第62-65页
    7.1 有效厚度划分标准第62页
    7.2 储量计算第62-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详细摘要第72-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小冰期气候环境记录的区域性特征及成因分析
下一篇:萨中开发区典型区块高台子油层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