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山东省山丘区生态退化特征与生态修复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生态退化与生态修复的内涵 | 第14-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3-26页 |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24-26页 |
2 山东省山丘区概况与生态退化特征分析 | 第26-48页 |
·山丘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31页 |
·自然概况 | 第26-3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1页 |
·山丘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 | 第31-32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31页 |
·水土保持现状 | 第31-32页 |
·生态退化特征分析 | 第32-44页 |
·生态退化评价指标选择 | 第32页 |
·生态退化特征 | 第32-44页 |
·植被类型垂直结构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林草退化特征 | 第34-39页 |
·林草覆盖度变化特征 | 第39-44页 |
·生态退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环境与生态安全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45页 |
·生态退化分布 | 第45-48页 |
3 山东省山丘区生态退化驱动因素与演变过程分析 | 第48-65页 |
·山丘区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49页 |
·山丘区生态退化驱动因素分析 | 第49-53页 |
·自然因素 | 第50-51页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51-53页 |
·政策因素 | 第53页 |
·山丘区生态退化演变过程分析 | 第53-65页 |
·蒙山主要植被类型 | 第53-56页 |
·蒙山植物群落垂直分布格局 | 第56-59页 |
·蒙山主峰南北坡植物群落 | 第56-57页 |
·蒙山风景旅游区植物群落与地形关系 | 第57-59页 |
·蒙山植被类型演替动态 | 第59-63页 |
·蒙山植被类型与土壤侵蚀相互关系 | 第63-65页 |
4 山东省山丘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划分 | 第65-87页 |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成效 | 第65页 |
·可开展生态修复地类的选择方法 | 第65-66页 |
·单因素条件下生态修复适宜区确定 | 第66-69页 |
·综合条件下生态修复适宜区确定 | 第69-74页 |
·林草区生态修复方向 | 第74-76页 |
·山丘区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修复 | 第76-82页 |
·坡耕地现状与分布 | 第76-78页 |
·坡耕地退耕压力研究 | 第78-81页 |
·退耕还林的生态修复方向 | 第81-82页 |
·生态修复类型区 | 第82-87页 |
·分区范围 | 第82-85页 |
·生态修复区域及措施 | 第85-87页 |
5 山东省山丘区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 第87-94页 |
·生态修复重点 | 第87-88页 |
·重点修复途径 | 第88-90页 |
·鲁东低山丘陵强烈水蚀区 | 第89页 |
·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强烈水蚀区 | 第89-90页 |
·政策管理措施 | 第90-92页 |
·其他辅助措施 | 第92-94页 |
6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