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介绍 | 第12-21页 |
2.1 国内外 IPO 效应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2.1.1 国外 IPO 效应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2.1.2 国内 IPO 效应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1.3 国内外文献的评述 | 第15-17页 |
2.2 IPO 效应的基本理论解释 | 第17-21页 |
2.2.1 盈余管理理论解释 | 第17页 |
2.2.2 机会窗口理论解释 | 第17-18页 |
2.2.3 公司治理相关的理论解释 | 第18-20页 |
2.2.4 IPO 融资规模理论解释 | 第20-21页 |
3 深圳创业板及其上市公司的实践分析 | 第21-28页 |
3.1 深圳创业板 IPO 发展情况 | 第21-24页 |
3.1.1 深圳创业板发展历史及定位 | 第21-23页 |
3.1.2 深圳创业板 IPO 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3.2 深圳创业板 IPO 上市公司特点分析 | 第24-28页 |
3.2.1 高新企业多,VC/PE 背景占比高 | 第24-25页 |
3.2.2 民营背景多,国有背景少 | 第25-26页 |
3.2.3 大股东多为创业团队、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低 | 第26-27页 |
3.2.4 存在最终控制人控制权大于所有权的潜在“隧道效应”问题 | 第27-28页 |
4 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 IPO 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28-62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28-30页 |
4.1.1 基于股东特点的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4.1.2 基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假设 | 第29页 |
4.1.3 基于创业板 IPO 特点的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4.2 样本选取及统计分析 | 第30-34页 |
4.2.1 样本选取 | 第30页 |
4.2.2 样本整体与分组统计 | 第30-34页 |
4.3 创业板 IPO 效应存在性检验 | 第34-45页 |
4.3.1 存在性检验设计 | 第34-35页 |
4.3.2 创业板 IPO 效应存在性的显著性检验 | 第35-45页 |
4.4 创业板 IPO 效应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5-62页 |
4.4.1 变量设计 | 第45-48页 |
4.4.2 因子分析 | 第48-53页 |
4.4.3 IPO 前盈余质量测度 | 第53-55页 |
4.4.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55-62页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2-6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5.2 建议 | 第64-66页 |
5.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