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输电线路抗冰方案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输电线路覆冰成因分析及抗冰方案分类 | 第16-24页 |
2.1 输电线路覆冰条件及影响因素 | 第16页 |
2.2 抗冰方案分类 | 第16-19页 |
2.2.1 热力除冰法 | 第17页 |
2.2.2 机械除冰法 | 第17-18页 |
2.2.3 被动法 | 第18页 |
2.2.4 其他方法 | 第18-19页 |
2.3 输电线路抗冰方案 | 第19-23页 |
2.3.1 “抗”的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2.3.2 “改”的主要方法 | 第20页 |
2.3.3 “避”的主要方法 | 第20页 |
2.3.4 “防”的主要方法 | 第20-21页 |
2.3.5 “融”的主要方法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特高压输电线路抗冰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33页 |
3.1 特高压输电线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4-25页 |
3.2 特高压输电线路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25-26页 |
3.2.1 指标体系建立流程 | 第25-26页 |
3.2.2 指标体系结构 | 第26页 |
3.3 指标体系成分说明 | 第26-30页 |
3.3.1 经济性指标 | 第26-28页 |
3.3.2 技术性指标 | 第28-29页 |
3.3.3 安全影响 | 第29-30页 |
3.4 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30-32页 |
3.4.1 指标数据的一致化 | 第30页 |
3.4.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30-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抗冰方案评价指标组合赋权的构建 | 第33-42页 |
4.1 评价指标确定方法 | 第33-35页 |
4.1.1 主观赋权法 | 第33-34页 |
4.1.2 客观赋权法 | 第34页 |
4.1.3 组合赋权法 | 第34-35页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35-38页 |
4.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35页 |
4.2.2 AHP 算法流程图 | 第35页 |
4.2.3 AHP 步骤 | 第35-38页 |
4.3 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38-41页 |
4.3.1 熵值法原理 | 第38-39页 |
4.3.2 熵值法步骤 | 第39-41页 |
4.4 指标的组合权重 | 第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2-50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 第42-43页 |
5.2 模糊综合评价流程 | 第43-44页 |
5.3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5.3.1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第44-45页 |
5.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5.4 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第46-48页 |
5.4.1 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方法 | 第47页 |
5.4.2 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5.5 评判结果的处理 | 第48-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实例分析 | 第50-61页 |
6.1 评价指标权重配置 | 第50-53页 |
6.1.1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 | 第50-51页 |
6.1.2 熵值法指标权重计算 | 第51-53页 |
6.1.3 方案评价指标组合权重 | 第53页 |
6.2 抗冰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 第53-59页 |
6.2.1 特高压输电线路抗冰方案在轻冰区模糊综合评价 | 第53-56页 |
6.2.2 特高压输电线路抗冰方案在中冰区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56-58页 |
6.2.3 特高压输电线路抗冰方案在重冰区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58-59页 |
6.3 抗冰方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6.4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