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1.2 汽水系统的腐蚀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 1.2.1 给水系统汽水腐蚀 | 第10-13页 |
| 1.2.2 锅炉管汽水侧高温腐蚀 | 第13-14页 |
| 1.3 汽水系统中铁离子的迁移 | 第14-15页 |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腐蚀产物的形成和转化 | 第17-26页 |
| 2.1 金属腐蚀的一般机理 | 第17页 |
| 2.2 影响腐蚀产物生成的因素 | 第17-23页 |
| 2.2.1 FAC对腐蚀产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 2.2.2 给水处理对腐蚀产物生成的影响 | 第18-21页 |
| 2.2.3 温度、pH值对溶液中Fe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 2.2.4 流速、质量传递、几何形状对溶液中Fe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3 腐蚀产物的溶解 | 第23-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3章 腐蚀产物的迁徙规律 | 第26-36页 |
| 3.1 高温水和超临界水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 | 第26页 |
| 3.2 电位和pH值在高温水和超临界水中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26-28页 |
| 3.2.1 pH值对腐蚀的影响 | 第27-28页 |
| 3.2.2 ORP对腐蚀的影响 | 第28页 |
| 3.3 电位-pH图 | 第28-31页 |
| 3.3.1 电位-pH图的原理 | 第28-29页 |
| 3.3.2 腐蚀产物迁徙的实质 | 第29-30页 |
| 3.3.3 绘制E-pH图 | 第30-31页 |
| 3.4 E-pH图的绘制与分析 | 第31-3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火电厂实际案例探究 | 第36-43页 |
| 4.1 京能岱海电厂的案例分析 | 第36-39页 |
| 4.2 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600MW超临界机组 | 第39-40页 |
| 4.3 北仑电厂1000MW超临界机组 | 第40-4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 5.1 结论 | 第43-44页 |
| 5.2 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