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绪论 | 第7-13页 |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发展趋势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2 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 | 第13-19页 |
| ·土壤侵蚀概述 | 第13-15页 |
| ·土壤侵蚀概念 | 第13页 |
| ·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土壤侵蚀调查方法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几种模型的概述与比较 | 第15-17页 |
| ·RUSLE 模型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 第16页 |
| ·CREAMS (Chemicals Runoff and Erosion from Agriculture Management Systems) 模型 | 第16-17页 |
| ·WEPP (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 | 第17页 |
| ·ANSWERS (Areal Nonpoint Source Watershed Environmental ResponseSimulation) 模型 | 第17页 |
| ·SHE (System Hydrologique European) 模型 | 第17页 |
| ·本次研究模型的选取 | 第17-19页 |
| 3 GIS 和遥感支持下南小河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 第19-4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 ·研究区土壤侵蚀地理数据收集 | 第20-26页 |
| ·数字高程模型DEM 的制作 | 第20-24页 |
| ·Quickbird 卫星影像 | 第24-25页 |
| ·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 | 第25-26页 |
| ·植被覆盖专题图 | 第26页 |
| ·水文及地质观测资料 | 第26页 |
| ·降雨侵蚀力因子R 的获取 | 第26-31页 |
| ·R 计算方法发展概述 | 第27-29页 |
| ·研究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 获取 | 第29-31页 |
| ·土壤可蚀性因子K 的获取 | 第31-36页 |
| ·K 值的算式研究 | 第31-33页 |
| ·研究区K 值的计算 | 第33-35页 |
| ·K 值图的生成 | 第35-36页 |
| ·地形因子LS 的获取 | 第36-43页 |
| ·坡度 (slope) | 第36-37页 |
| ·研究区域坡度slope 获取 | 第37-39页 |
| ·坡度因子的计算 | 第39-40页 |
| ·研究区坡长因子计算 | 第40-43页 |
| ·作物覆盖因子C 的获取 | 第43-47页 |
| ·植被遥感的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 ·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获取 | 第44-46页 |
| ·研究区植被因子C 值图的获取 | 第46-47页 |
| ·水土保持因子P 的获取 | 第47-49页 |
| 4 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计算与分析 | 第49-55页 |
| ·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及强度分级 | 第49-51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变化特征 | 第51-53页 |
| ·不同坡度带下土壤侵蚀变化特征 | 第53页 |
| ·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 5 结论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