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血压异常论文--高血压论文

整合诊疗模式在高血压门诊的建立与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12-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综合诊疗模式的发展概况第13-16页
        1.1.1 综合诊疗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2 综合诊疗发展中的局限与困境第14-15页
        1.1.3 综合诊疗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第15-16页
    1.2 心血管疾病门诊诊疗模式历史及现状第16-17页
    1.3 高血压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第17-20页
        1.3.1 高血压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第18页
        1.3.2 高血压病与生活方式第18-19页
        1.3.3 高血压病与社会境遇第19-20页
        1.3.4 高血压病与A型行为第20页
    1.4 临床心血管科整合诊疗模式的提出第20-24页
        1.4.1 整合诊疗一般操作流程第21-22页
        1.4.2 整合诊疗评估指标第22-24页
2 整合诊疗模式下高血压门诊操作流程的建立第24-30页
    2.1 整合诊疗应用于高血压门诊的意义和价值第24-25页
    2.2 门诊整合诊疗的操作流程第25-29页
        2.2.1 初步操作程序第25-26页
        2.2.2 初步流程操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第26页
        2.2.3 操作流程的形成第26-29页
    2.3 门诊整合诊疗模式中伦理的体现第29-30页
        2.3.1 密切协作原则第29页
        2.3.2 以患者为中心原则第29页
        2.3.3 整体性原则第29-30页
3 整合诊疗模式门诊操作流程的实证研究第30-40页
    3.1 研究思路第30-31页
        3.1.1 目标第30页
        3.1.2 假设第30页
        3.1.3 意义第30-31页
    3.2 研究对象第31页
        3.2.1 病例来源第31页
        3.2.2 入组标准第31页
        3.2.3 排除标准第31页
        3.2.4 病例的剔除和剥落第31页
    3.3 研究方法第31-32页
        3.3.1 分组方法第31-32页
        3.3.2 门诊整合诊疗的评估方法第32页
        3.3.3 门诊整合诊疗的疗效判定标准第32页
    3.4 研究过程第32-34页
        3.4.1 干预组研究过程第32-33页
        3.4.2 对照组研究过程第33-34页
    3.5 研究结果第34-40页
        3.5.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改善差异第34页
        3.5.2 两组患者心理社会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比较第34-38页
        3.5.3 两组患者伦理学指标差异比较第38-40页
4 讨论第40-44页
    4.1 门诊整合诊疗生理指标改善情况第40-41页
    4.2 门诊整合诊疗心理社会指标改善情况第41-43页
    4.3 门诊整合诊疗伦理学指标改善情况第43-44页
5 结论第44-47页
    5.1 结论第44页
    5.2 创新点第44页
    5.3 难点及讨论第44-45页
    5.4 局限及展望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个人简历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大理鹤庆县地区婚前婚配及孕产期群体地中海贫血的现状调查
下一篇:羟基酪醇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