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诊疗模式在高血压门诊的建立与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综合诊疗模式的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1.1.1 综合诊疗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2 综合诊疗发展中的局限与困境 | 第14-15页 |
1.1.3 综合诊疗实践中的伦理问题 | 第15-16页 |
1.2 心血管疾病门诊诊疗模式历史及现状 | 第16-17页 |
1.3 高血压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 | 第17-20页 |
1.3.1 高血压病与精神心理问题 | 第18页 |
1.3.2 高血压病与生活方式 | 第18-19页 |
1.3.3 高血压病与社会境遇 | 第19-20页 |
1.3.4 高血压病与A型行为 | 第20页 |
1.4 临床心血管科整合诊疗模式的提出 | 第20-24页 |
1.4.1 整合诊疗一般操作流程 | 第21-22页 |
1.4.2 整合诊疗评估指标 | 第22-24页 |
2 整合诊疗模式下高血压门诊操作流程的建立 | 第24-30页 |
2.1 整合诊疗应用于高血压门诊的意义和价值 | 第24-25页 |
2.2 门诊整合诊疗的操作流程 | 第25-29页 |
2.2.1 初步操作程序 | 第25-26页 |
2.2.2 初步流程操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 第26页 |
2.2.3 操作流程的形成 | 第26-29页 |
2.3 门诊整合诊疗模式中伦理的体现 | 第29-30页 |
2.3.1 密切协作原则 | 第29页 |
2.3.2 以患者为中心原则 | 第29页 |
2.3.3 整体性原则 | 第29-30页 |
3 整合诊疗模式门诊操作流程的实证研究 | 第30-40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3.1.1 目标 | 第30页 |
3.1.2 假设 | 第30页 |
3.1.3 意义 | 第30-31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3.2.1 病例来源 | 第31页 |
3.2.2 入组标准 | 第31页 |
3.2.3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3.2.4 病例的剔除和剥落 | 第31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3.1 分组方法 | 第31-32页 |
3.3.2 门诊整合诊疗的评估方法 | 第32页 |
3.3.3 门诊整合诊疗的疗效判定标准 | 第32页 |
3.4 研究过程 | 第32-34页 |
3.4.1 干预组研究过程 | 第32-33页 |
3.4.2 对照组研究过程 | 第33-34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34-40页 |
3.5.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改善差异 | 第34页 |
3.5.2 两组患者心理社会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比较 | 第34-38页 |
3.5.3 两组患者伦理学指标差异比较 | 第38-40页 |
4 讨论 | 第40-44页 |
4.1 门诊整合诊疗生理指标改善情况 | 第40-41页 |
4.2 门诊整合诊疗心理社会指标改善情况 | 第41-43页 |
4.3 门诊整合诊疗伦理学指标改善情况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7页 |
5.1 结论 | 第44页 |
5.2 创新点 | 第44页 |
5.3 难点及讨论 | 第44-45页 |
5.4 局限及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