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6页 |
前言 | 第6-13页 |
第一节 苏俄学者的研究 | 第8-10页 |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分析 | 第10页 |
第三节 我国学者的探索 | 第10-13页 |
1、讽刺、怪诞、魔幻的批判现实主义 | 第11页 |
2、三个时空世界 | 第11-12页 |
3、宗教文化色彩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大师和玛格丽特》暗含的主体性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大师和玛格丽特》在文学反映论里的潮落潮起 | 第13-16页 |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主体性意识 | 第16-21页 |
1、作家的主体性 | 第16-18页 |
2、作品人物的主体性 | 第18-19页 |
3、读者的主体性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受制约的作家主体性 | 第21-24页 |
1、作家掩饰个人主体性的客观原因 | 第21-23页 |
2、作家掩饰个人主体性的主观原因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作家主体性的“陌生化” | 第24-35页 |
第一节 创作手法的“陌生化” | 第24-28页 |
1、荒诞 | 第24-25页 |
2、意识流 | 第25-26页 |
3、重复 | 第26-27页 |
4、象征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叙事情节的“陌生化” | 第28-31页 |
1、作家主体性在情节设定上的“陌生化” | 第29-30页 |
2、作家主体性在视角转换中的“陌生化”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主体情感的“陌生化” | 第31-35页 |
1、在宗教领域 | 第32-33页 |
2、在神话世界 | 第33-34页 |
3、在现实社会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作家主体性“陌生化”的效果和意义 | 第35-38页 |
第一节 超越时间空间而存在的永恒生命力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打破固有规约而形成的强烈吸引力 | 第36-38页 |
总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