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1页 |
1.1.2 时代背景 | 第11页 |
1.1.3 专业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课题特色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课题特色 | 第13页 |
1.3.2 课题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1.5.3 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21-22页 |
1.6 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22-24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2 生态旅游景区基本概念与规划理论基础 | 第25-33页 |
2.1 生态旅游景区 | 第25-26页 |
2.1.1 生态旅游景区基本概念 | 第25页 |
2.1.2 生态旅游景区的特点 | 第25-26页 |
2.1.3 我国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26页 |
2.2 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类型 | 第26-27页 |
2.3 我国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 第27-28页 |
2.4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历史变迁影响 | 第28-30页 |
2.4.1 秦代以前的秦岭北麓生态环境 | 第28-29页 |
2.4.2 清代以前的秦岭北麓生态环境 | 第29页 |
2.4.3 清代后期至20世纪初的秦岭北麓生态环境 | 第29-30页 |
2.4.4 70 年代前后至今的秦岭北麓生态环境 | 第30页 |
2.5 秦岭北麓生态旅游景区分布现状 | 第30-32页 |
2.5.1 森林公园分布现状 | 第30-31页 |
2.5.2 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秦岭北麓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保护与开发案例分析 | 第33-47页 |
3.1 浅析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 | 第33-36页 |
3.1.1 项目概述 | 第33-34页 |
3.1.2 项目规划 | 第34-35页 |
3.1.3 翠华山旅游景区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分析 | 第35-36页 |
3.2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 第36-40页 |
3.2.1 项目概述 | 第36页 |
3.2.2 项目规划 | 第36-39页 |
3.2.3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生态资源保护分析 | 第39-40页 |
3.3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 | 第40-44页 |
3.3.1 项目概括 | 第40页 |
3.3.2 项目规划 | 第40-44页 |
3.3.3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分析 | 第44页 |
3.4 案例借鉴经验 | 第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4 秦岭北麓地区生态旅游政策问题及相关政策优化 | 第47-57页 |
4.1 相关理论政策概要 | 第47-48页 |
4.1.1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相关条例 | 第47页 |
4.1.2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 第47-48页 |
4.1.3 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政策 | 第48页 |
4.1.4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生态旅游环境开发 | 第48页 |
4.2 秦岭北麓生态旅游景区发展问题分析 | 第48-49页 |
4.2.1 生态旅游从业单位多,隶属关系复杂 | 第48-49页 |
4.2.2 旅游季节性强,旅游安全无法保障 | 第49页 |
4.2.3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建设难度较大 | 第49页 |
4.2.4 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系统不完善 | 第49页 |
4.3 生态旅游景区政策优化 | 第49-52页 |
4.3.1 保护与管理政策优化 | 第49-50页 |
4.3.2 技术与管理政策优化 | 第50页 |
4.3.3 生态旅游环境监测优化 | 第50-52页 |
4.4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准则和建议 | 第52-55页 |
4.4.1 景观资源 | 第52-53页 |
4.4.2 生态环境 | 第53页 |
4.4.3 建筑 | 第53页 |
4.4.4 野生动物 | 第53-54页 |
4.4.5 植物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龙潭戏水"旅游景区现状分析及规划理念与实践 | 第57-85页 |
5.1 龙潭戏水旅游景区概括 | 第57-60页 |
5.1.1 地理区位 | 第57页 |
5.1.2 历史沿革 | 第57-58页 |
5.1.3 气候气象 | 第58页 |
5.1.4 水系 | 第58-59页 |
5.1.5 动植物 | 第59-60页 |
5.1.6 地形地貌 | 第60页 |
5.2 龙潭戏水旅游景区调研现状 | 第60-64页 |
5.2.1 景观结构现状 | 第60-61页 |
5.2.2 景观系统现状 | 第61-62页 |
5.2.3 景区旅游资源现状 | 第62-63页 |
5.2.4 功能分区现状 | 第63-64页 |
5.3 现状存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5.3.1 优势条件 | 第64页 |
5.3.2 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5.4 前期设计理念构思 | 第65-66页 |
5.5 总体布局规划设计 | 第66-83页 |
5.5.1 规划区域 | 第66-67页 |
5.5.2 总平面设计图 | 第67-69页 |
5.5.3 鸟瞰设计图 | 第69-70页 |
5.5.4 功能分析图 | 第70-71页 |
5.5.5 交通道路系统 | 第71页 |
5.5.6 景观节点图 | 第71-72页 |
5.5.7 视线分析图 | 第72页 |
5.5.8 配套设施分布图 | 第72-73页 |
5.5.9 节点景观设计 | 第73-83页 |
5.6 方案设计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