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1.2.1 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1.2.2 沟道地形插值研究进展 | 第10页 |
| 1.2.3 淤地坝对径流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收集 | 第13-17页 |
| 2.1 王茂沟流域概况 | 第13-15页 |
| 2.1.1 自然概况 | 第13-14页 |
| 2.1.2 土壤侵蚀特征与水土保持现状 | 第14-15页 |
| 2.2 数据收集与准备 | 第15-16页 |
| 2.2.1 水文观测与气象数据 | 第15页 |
| 2.2.2 数字高程模型(DEM) | 第15页 |
| 2.2.3 土地利用 | 第15页 |
| 2.2.4 对比断面选择 | 第15-1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3 高精度沟道地形插值模拟 | 第17-27页 |
| 3.1 河道插值算法 | 第17-20页 |
| 3.1.1 插值原理 | 第17-18页 |
| 3.1.2 投影坐标系河道走势插值 | 第18-19页 |
| 3.1.3 插值算法优化 | 第19-20页 |
| 3.1.4 高程插值 | 第20页 |
| 3.2 王茂沟流域应用 | 第20-24页 |
| 3.2.1 地形误差量化比较 | 第22页 |
| 3.2.2 GAST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 第22-24页 |
| 3.3 修正模拟地形 | 第24-2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4 淤地坝对沟道径流过程的调控作用模拟研究 | 第27-38页 |
| 4.1 GAST模型介绍 | 第27-29页 |
| 4.2 王茂沟流域模型参数率定 | 第29-33页 |
| 4.2.1 模型设置 | 第29-32页 |
| 4.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4.3 王茂沟二号坝对流域径流过程影响模拟 | 第33-36页 |
| 4.3.1 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 | 第33-34页 |
| 4.3.2 沿程断面径流总量对比 | 第34-36页 |
| 4.3.3 王茂沟二号坝坝址前、后断面过水流量模拟 | 第3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5 淤地坝对沟道侵蚀动力过程的调控作用模拟研究 | 第38-51页 |
| 5.1 沟道侵蚀动力参数 | 第38-39页 |
| 5.1.1 流速 | 第38-39页 |
| 5.1.2 径流剪切力 | 第39页 |
| 5.1.3 径流功率 | 第39页 |
| 5.1.4 径流侵蚀功率 | 第39页 |
| 5.2 沟道径流水动力参数沿程变化 | 第39-44页 |
| 5.2.1 沟道径流平均流速沿程变化 | 第39-41页 |
| 5.2.2 沟道径流剪切力沿程变化 | 第41页 |
| 5.2.3 沟道径流功率沿程变化 | 第41-42页 |
| 5.2.4 沟道径流侵蚀功率沿程变化 | 第42-44页 |
| 5.3 淤地坝坝址前后径流水动力参数随时间变化过程 | 第44-46页 |
| 5.3.1 流速变化过程 | 第44-45页 |
| 5.3.2 径流剪切力变化过程 | 第45-46页 |
| 5.3.3 径流功率变化过程 | 第46页 |
| 5.4 淤地坝对沟道径流动能的影响 | 第46-50页 |
| 5.4.1 沟道径流动能变化过程 | 第46-48页 |
| 5.4.2 坝址前、后沟道径流动能变化过程 | 第48-49页 |
| 5.4.3 径流总动能随时间变化过程 | 第49-5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 6.2 建议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