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3-37页 |
1.1 光折变材料的概述和发展 | 第13-15页 |
1.2 有机光折变材料的性质机理 | 第15-19页 |
1.2.1 光生电荷载流子的产生 | 第16-17页 |
1.2.2 光生电荷载流子的传输 | 第17页 |
1.2.3 电荷陷阱与内部空间电荷场的形成 | 第17-18页 |
1.2.4 折射率光栅的形成 | 第18-19页 |
1.3 有机光折变器件的功能组分 | 第19-26页 |
1.3.1 光敏剂 | 第19-21页 |
1.3.2 光传导体 | 第21-23页 |
1.3.3 非线性生色团 | 第23-24页 |
1.3.4 增塑剂 | 第24-25页 |
1.3.5 其他掺杂剂 | 第25-26页 |
1.4 光折变材料各组分间能级关系 | 第26-27页 |
1.5 有机光折变材料的特性 | 第27-30页 |
1.5.1 独特的品质因数 | 第27页 |
1.5.2 外电场依赖性与全光光折变效应 | 第27-29页 |
1.5.3 取向增强效应 | 第29页 |
1.5.4 外界因素 | 第29-30页 |
1.6 有机光折变材料及分子结构优化策略 | 第30-34页 |
1.6.1 有机光折变材料的分类 | 第30-31页 |
1.6.2 有机光折变材料的结构优化 | 第31-34页 |
1.7 有机光折变材料的性能表征 | 第34-37页 |
1.7.1 二波耦合(TBC,twobeamcoupling) | 第34-35页 |
1.7.2 四波混频(FWM,fourwavemixing) | 第35-37页 |
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2.1 课题的提出 | 第37-38页 |
2.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2.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39-40页 |
3 光折变材料的二波耦合测试方法标定 | 第40-53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3.2.1 主要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40-41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1页 |
3.3 光折变器件的制备 | 第41-46页 |
3.3.1 ITO玻璃基片的准备 | 第42-44页 |
3.3.2 光折变器件的薄膜制备 | 第44-45页 |
3.3.3 光折变器件的压制成型 | 第45-46页 |
3.4 二波耦合实验平台的搭建及测试过程 | 第46-48页 |
3.4.1 二波耦合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46-47页 |
3.4.2 二波耦合实验的测试操作过程 | 第47-48页 |
3.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标定 | 第48-52页 |
3.5.1 校正曲线与公式的推导 | 第49-51页 |
3.5.2 二波耦合增益系数的计算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生色团腰接型双功能线型超支化光折变聚合物的光折变性能 | 第53-7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9页 |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53-55页 |
4.2.2 主要设备仪器与表征 | 第55页 |
4.2.3 线型及超支化聚合物的光折变器件制备 | 第55-58页 |
4.2.4 二波耦合测试 | 第58-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4.3.1 样品薄膜的UV-Vis吸收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4.3.2 样品的成膜情况 | 第60-61页 |
4.3.3 全光光折变二波耦合测试结果 | 第61-63页 |
4.3.4 组分比例对光折变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5 材料结构对光折变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6 外加电场对光折变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65-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以间苯二酚杯[4]芳烃为核的枝状超结构光折变分子的光折变性能 | 第71-86页 |
5.1 引言 | 第71-7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2-76页 |
5.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72-73页 |
5.2.2 主要设备仪器与表征 | 第73页 |
5.2.3 CRA-AZO_x-Cz(100-x)系列枝状分子的器件制备 | 第73-74页 |
5.2.4 CRA-CSN_x-Cz(100-x)系列枝状分子的器件制备 | 第74-75页 |
5.2.5 二波耦合测试 | 第75-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5.3.1 样品薄膜的UV-Vis吸收光谱分析 | 第76-77页 |
5.3.2 样品的成膜情况 | 第77-78页 |
5.3.3 二波耦合测试结果 | 第78-83页 |
5.3.4 材料结构对光折变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生色团在外围的树枝状超支化聚合物的光折变性能 | 第86-97页 |
6.1 引言 | 第86-8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87-90页 |
6.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87-88页 |
6.2.2 主要设备仪器与表征 | 第88页 |
6.2.3 树枝状超支化聚合物的器件制备 | 第88-90页 |
6.2.4 二波耦合测试 | 第9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5页 |
6.3.1 样品薄膜的UV-Vis吸收光谱分析 | 第90-91页 |
6.3.2 样品的成膜情况 | 第91-92页 |
6.3.3 全光光折变二波耦合测试结果 | 第92页 |
6.3.4 材料结构对光折变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92-93页 |
6.3.5 外加电场对光折变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93-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7 碳材料的掺杂对光折变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97-105页 |
7.1 引言 | 第97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7.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97页 |
7.2.2 主要设备仪器与表征 | 第97页 |
7.2.3 器件制备 | 第97-98页 |
7.2.4 二波耦合测试 | 第98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4页 |
7.3.1 聚碳掺杂对PR复合材料光吸收的影响 | 第98-100页 |
7.3.2 聚碳掺杂顺序对PR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7.3.3 掺杂不同比例聚碳材料对PR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个人简历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