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基本理论解析 | 第9-18页 |
第一节 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辨析 | 第9-11页 |
一、“非讼案件”与“诉讼案件”区别 | 第9-10页 |
二、 担保物权实现程序从“诉讼模式”向“非讼模式μ过渡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基本定位 | 第11-13页 |
一、 担保物权实现案件的本质特征 | 第11-12页 |
二、 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价值取向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担保物权实现程序的比较法考察 | 第13-15页 |
一、 公力实现立法例 | 第13-14页 |
二、 自力实现立法例 | 第14页 |
三、 兼采自救主义与司法保护主义的立法例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我国担保物权实现制度的演进 | 第15-18页 |
一、 我国担保物权实现制度的立法变迁 | 第15-16页 |
二、 我国担保物权实现程序之性质讨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抵押权实现案件审查标准类型化分析及司法实务困境 | 第18-26页 |
第一节 抵押权实现案件审查标准之类型化分析 | 第18-22页 |
一、 涉及实体瑕疵抗辩类案件 | 第18-20页 |
二、 涉及抵押权实现顺序的形式瑕疵抗辩类案件 | 第20-21页 |
三、 清洁权利类案件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司法实务中抵押权实现案件之困境 | 第22-26页 |
一、 仅作形式审查易导致虚假诉讼及其他法律风险的出现 | 第23-24页 |
二、 抵押权优先受偿范围的不确定增加了案件执行难度 | 第24页 |
三、 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未能有效衔接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抵押权实现程序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实现抵押权案件的形式审查要件 | 第26-29页 |
一、 抵押权实现案件的主体 | 第26-27页 |
二、 申请实现抵押权案件的构成要件 | 第27-28页 |
三、 抵押权实现案件的管辖 | 第28页 |
四、 实现抵押权的行使期限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实现抵押权案件的实质审查标准 | 第29-31页 |
一、 申请实现抵押权不以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先行协商为前提 | 第29页 |
二、 担保债权范围和数额的确定 | 第29-30页 |
三、 抵押财产上存在约定或法定抗辩情形的处理 | 第30页 |
四、 抵押财产上存在顺位在先的抵押权时的处理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实现抵押权案件的法律效力及救济途径 | 第31-34页 |
一、 被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异议的处理 | 第31-32页 |
二、 实现抵押权裁判的法律效力 | 第32页 |
三、 抵押人或利害关系人的救济途径 | 第32-33页 |
四、 细化抵押财产处理的前置程序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附件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