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1、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2、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 3、文献述评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21-28页 |
| 一、家庭策略理论概述 | 第21-24页 |
| 二、"家庭策略"的具体分析框架 | 第24-28页 |
| 第三章 "隐性抗争"案例分析 | 第28-36页 |
| 一、隐性抗争—留下 | 第28-31页 |
| 二、隐性抗争—回去 | 第31-33页 |
| 三、小结:隐性抗争——孩子策略的成功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隐性合谋"案例分析 | 第36-44页 |
| 一、隐性合谋—留下 | 第36-39页 |
| 二、隐性合谋—回去 | 第39-41页 |
| 三、小结:隐性合谋——孩子策略的失败 | 第41-4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4-54页 |
| 一、总结 | 第44-48页 |
| 1、"隐性抗争"、"隐性合谋"的定义与关系 | 第44-45页 |
| 2、"隐性抗争"与"隐性合谋"的比较(影响因素角度) | 第45-48页 |
| 二、讨论 | 第48-54页 |
| 1、"隐性抗争"与"隐性合谋"的价值 | 第48-51页 |
| 2、"隐性抗争"与"隐性合谋"的缺陷 | 第51-53页 |
| 3、研究的前景 | 第53-54页 |
| 附录一:访问对象背景资料附表 | 第54-55页 |
| 附录二:"隐性抗争"与"隐性合谋"两类访谈样式 | 第55-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