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高能束表面改性 | 第11-12页 |
1.1.1 激光束表面改性 | 第11页 |
1.1.2 离子束表面改性 | 第11-12页 |
1.1.3 电子束表面改性 | 第12页 |
1.2 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 | 第12-13页 |
1.3 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16-22页 |
2.1 DZ22镍基定向凝固高温合金 | 第16页 |
2.2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 第16-17页 |
2.3 HCPEB设备及本次实验参数 | 第17-18页 |
2.3.1 HCPEB设备 | 第17页 |
2.3.2 HCPEB轰击实验的参数 | 第17-18页 |
2.4 经不同轰击次数后DZ22合金截面显微硬度测量 | 第18-19页 |
2.4.1 截面显微硬度测量设备 | 第18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5 纳米压痕仪对轰击后合金表面进行测量 | 第19-20页 |
2.5.1 实验设备 | 第19页 |
2.5.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6 合金表面高温氧化及高温热腐蚀实验 | 第20-22页 |
2.6.1 合金表面高温氧化实验 | 第20-21页 |
2.6.2 合金表面高温热腐蚀实验 | 第21-22页 |
第三章 HCPEB轰击后合金表面形貌及温度场模拟 | 第22-35页 |
3.1 HCPEB不同的轰击次数后DZ22合金表面形貌 | 第22-25页 |
3.1.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DZ22合金表面形貌 | 第22-23页 |
3.1.2 扫描电镜下DZ22合金表面形貌 | 第23-25页 |
3.2 HCPEB轰击DZ22合金表面后熔坑与缺陷形貌 | 第25-26页 |
3.2.1 HCPEB单次轰击DZ22合金后表面熔坑与缺陷形貌 | 第25-26页 |
3.2.2 HCPEB多次轰击DZ22合金后表面熔坑的形貌 | 第26页 |
3.3 轰击后DZ22合金表面特殊形貌的能谱分析 | 第26-29页 |
3.4 不同轰击次数后DZ22合金腐蚀后的形貌 | 第29-31页 |
3.4.1 不同轰击次数后DZ22合金表面腐蚀后的形貌 | 第29-30页 |
3.4.2 不同轰击次数后DZ22合金截面腐蚀后的形貌 | 第30-31页 |
3.5 HCPEB轰击DZ22合金表面温度场的模拟 | 第31-33页 |
3.5.1 HCPEB对DZ22合金表面改性时温度场的物理模型 | 第31-33页 |
3.5.2 模拟结果 | 第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HCPEB轰击后合金表面X射线衍射及硬度测量 | 第35-43页 |
4.1 XRD结果及分析 | 第35-37页 |
4.2 轰击后DZ22表面重熔层纳米压痕实验 | 第37-41页 |
4.2.1 载荷-位移曲线分析 | 第38-39页 |
4.2.2 硬度-压深曲线分析 | 第39-40页 |
4.2.3 弹性模量-压深曲线分析 | 第40-41页 |
4.3 HCPEB轰击对合金截面硬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HCPEB轰击后合金表面高温氧化实验及热腐蚀 | 第43-56页 |
5.1 高温氧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50页 |
5.1.1 氧化过程形貌记录 | 第43-47页 |
5.1.2 合金高温氧化实验后氧化膜的外观及成分分析 | 第47-48页 |
5.1.3 DZ22合金表面氧化机制 | 第48-49页 |
5.1.4 合金氧化增重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5.2 高温热腐蚀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0-55页 |
5.2.1 外腐蚀层外观形貌 | 第50-51页 |
5.2.2 去除外腐蚀层后合金的形貌 | 第51-52页 |
5.2.3 热腐蚀后DZ22的截面形貌 | 第52-53页 |
5.2.4 去除外腐蚀层后DZ22表面SEM照片及能谱分析 | 第53-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