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我国苹果生产及栽培制度概况 | 第11页 |
1.2 苹果树形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苹果树形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苹果树形对冠层光照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苹果树形对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第13页 |
1.3 苹果冠层分析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基于实际测量的传统冠层分析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基于随机分布的2D图像冠层分析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基于三维数字化技术构建虚拟植物的冠层分析研究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试验场地与材料 | 第18页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8-23页 |
2.2.1 树体生长和成花相关形态指标测定 | 第18页 |
2.2.1.1 测量树体基本信息 | 第18页 |
2.2.1.2 统计成花率和枝类组成 | 第18页 |
2.2.2 果实品质和果园产量指标的测定 | 第18-19页 |
2.2.2.1 果实品质测定 | 第18-19页 |
2.2.2.2 果园产量测定 | 第19页 |
2.2.3 冠层数字化模拟与冠层结构评价 | 第19-22页 |
2.2.3.1 测定内容 | 第19页 |
2.2.3.2 测定方法 | 第19-22页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3.1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树体生长势 | 第23页 |
3.2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成花相关指标 | 第23-24页 |
3.2.1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树体枝类组成 | 第23-24页 |
3.2.2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树体成花率比较 | 第24页 |
3.3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冠层数字化评价 | 第24-34页 |
3.3.1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树体模型构建 | 第24-30页 |
3.3.1.1 枝叶形态结构异速生长关系 | 第24-28页 |
3.3.1.2 叶片欧拉角度分布 | 第28-29页 |
3.3.1.3 三维虚拟冠层模型的构建 | 第29-30页 |
3.3.2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树体结构与冠层光截获分析 | 第30-31页 |
3.3.2.1 树体结构信息与冠层STAR值 | 第30页 |
3.3.2.2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富士各类枝梢叶片STAR值比较 | 第30-31页 |
3.3.3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虚拟果园环境中的光截获计算 | 第31-34页 |
3.3.3.1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在虚拟果园光截获计算中适合的树体数量 | 第31-32页 |
3.3.3.2 虚拟果园中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富士冠层整体及各类枝梢光截获比较 | 第32-33页 |
3.3.3.3 虚拟果园中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树体间遮挡效应的比较 | 第33-34页 |
3.4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品质和产量比较 | 第34-36页 |
3.4.1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果实品质比较 | 第34-35页 |
3.4.2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果实产量比较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6-40页 |
4.1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富士幼树树体生长指标比较 | 第36页 |
4.2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富士幼树成花相关指标比较 | 第36-37页 |
4.3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富士幼树树体结构与冠层光截获比较 | 第37页 |
4.4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富士幼树基于虚拟果园的评价比较 | 第37-38页 |
4.5 并棒形与高纺锤富士幼树果实品质产量比较 | 第38-39页 |
4.6 高光效易成花树形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2页 |
5.1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富士幼树常规评价指标比较 | 第40页 |
5.2 并棒形与高纺锤形富士幼树树体结构与冠层光截获比较 | 第40-41页 |
5.3 并棒形与高纺锤富士幼树基于虚拟果园的评价比较 | 第41页 |
5.4 高光效易成花树形评价指标的筛选结果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