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13-18页 |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3-14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3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内涵、品类及特征 | 第18-30页 |
(一)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内涵界定 | 第18-23页 |
1. 资源 | 第18-19页 |
2. 德育 | 第19-21页 |
3. 德育资源 | 第21-22页 |
4.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 | 第22-23页 |
(二)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品类 | 第23-28页 |
1. 民间德育谚语 | 第23-24页 |
2. 民间德育故事 | 第24-25页 |
3. 民间德育歌谣 | 第25-27页 |
4. 民间德育长诗 | 第27页 |
5. 其他体裁的民间文学德育资源 | 第27-28页 |
(三)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特征 | 第28-30页 |
1. 口头性 | 第28页 |
2. 艺术性 | 第28-29页 |
3. 生活性 | 第29页 |
4. 相对性 | 第29页 |
5. 地域性 | 第29-30页 |
二、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价值 | 第30-37页 |
(一) 价值与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价值 | 第30-32页 |
1. 价值 | 第30页 |
2.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价值 | 第30-31页 |
3.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价值与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功能 | 第31-32页 |
(二)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价值体现 | 第32-37页 |
1. 丰富德育载体 | 第32页 |
2. 助人解读和传播德育内容 | 第32-33页 |
3. 提供方法借鉴 | 第33-35页 |
4. 激发、培养道德情感 | 第35-37页 |
三、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利用 | 第37-46页 |
(一)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1.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的内在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2.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的外在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二)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的原则 | 第41-42页 |
1. 方向性原则 | 第41页 |
2. 效益性原则 | 第41页 |
3. 生活性原则 | 第41-42页 |
4. 开放性原则 | 第42页 |
5. 动态性原则 | 第42页 |
(三)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的途径 | 第42-46页 |
1. 学校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的首要途径 | 第42-44页 |
2. 家庭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 | 第44-45页 |
3. 社会利用——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利用的必要途径 | 第45-46页 |
四、民间文学德育资源的利用示范——以青海省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利用为例 | 第46-61页 |
(一)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在德育校本教材开发中的利用 | 第46-48页 |
1. 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思路 | 第46-47页 |
2. 具体案例示范 | 第47-48页 |
(二)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在德育校本活动课程开发中的利用 | 第48-54页 |
1. 德育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思路 | 第49-50页 |
2. 具体案例示范 | 第50-54页 |
(三) 民间文学德育资源在校本课程中利用的优化策略 | 第54-61页 |
1. 树立科学的民间文学德育资源观 | 第54-55页 |
2. 培养教师资源使用的相关能力 | 第55-56页 |
3. 推动资源的整合、再造与更新 | 第56-58页 |
4. 完善资源利用的配套机制 | 第58页 |
5. 鼓励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