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2.1 情绪知觉敏感性 | 第14-17页 |
2.1.1 面部表情识别 | 第14-15页 |
2.1.2 情绪知觉敏感性的概念 | 第15页 |
2.1.3 情绪知觉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2.2 反刍 | 第17-25页 |
2.2.1 反刍的相关理论和概念 | 第17-19页 |
2.2.2 反刍的非适应性 | 第19-22页 |
2.2.3 反刍的适应性 | 第22页 |
2.2.4 反刍的测量 | 第22-23页 |
2.2.5 反刍可能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2.3 问题提出 | 第25-28页 |
2.3.1 以往研究的局限之处 | 第25页 |
2.3.2 研究构想和假设的提出 | 第25-28页 |
3 研究方案:反刍对情绪知觉敏感性的影响 | 第28-3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3.2.1 被试 | 第28页 |
3.2.2 研究设计 | 第28页 |
3.2.3 研究材料 | 第28-31页 |
3.2.4 研究程序 | 第31-32页 |
3.2.5 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3-39页 |
4.1 量表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 第33页 |
4.2 抑郁与反刍及反刍各因子之间的相关 | 第33-34页 |
4.3 被试识别不同判断条件下的高兴或悲伤表情比率 | 第34页 |
4.4 男生和女生反刍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 第34页 |
4.5 男生与女生在反刍的反应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 第34-35页 |
4.6 男生与女生对情绪敏感性的描述统计 | 第35页 |
4.7 男生与女生对情绪敏感性的差异比较 | 第35-36页 |
4.8 高反刍组与低反刍组大学生对情绪敏感性的描述统计 | 第36-37页 |
4.9 交互作用 | 第37-39页 |
5 讨论 | 第39-44页 |
5.1 被试能够识别不同判断条件下的真假高兴或悲伤表情 | 第39-40页 |
5.2 反刍思维对情绪知觉敏感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5.3 不同情绪类型对情绪敏感性的影响 | 第41页 |
5.4 性别对反刍没有影响 | 第41-42页 |
5.5 性别对情绪的知觉敏感性没有影响 | 第42页 |
5.6 本研究的研究不足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 第42-44页 |
5.6.1 本研究的研究不足 | 第42页 |
5.6.2 对未来研究的研究展望 | 第42-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