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1.1 硫化矿无捕收剂浮选 | 第9-11页 |
1.1.2 硫化矿捕收剂电化学理论 | 第11-12页 |
1.1.3 硫化矿调整剂电化学理论 | 第12-13页 |
1.2 铜铅浮选分离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铜铅分离的流程结构 | 第13-15页 |
1.2.2 铜铅分离的抑制剂研究 | 第15-19页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 矿样、药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矿样和电极 | 第20-21页 |
2.1.1 纯矿物样 | 第20-21页 |
2.1.2 实际矿石试样 | 第21页 |
2.1.3 矿物电极 | 第21页 |
2.2 试验药剂、仪器与设备 | 第21-23页 |
2.2.1 试验药剂 | 第21页 |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1-2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第23页 |
2.3.2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 第23-24页 |
2.3.3 吸附量测定 | 第24页 |
2.3.4 红外光谱测定 | 第24页 |
2.3.5 表面接触角测定 | 第24页 |
2.3.6 电化学测试 | 第24-25页 |
3 不同浮选药剂和参数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25-32页 |
3.1 丁黄药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抑制剂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1 亚硫酸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26页 |
3.2.2 亚硫酸钠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 矿浆温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 亚硫酸作用时间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28-29页 |
3.5 矿浆pH值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29-30页 |
3.6 黄铜矿和方铅矿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 | 第30-3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亚硫酸和丁黄药在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的吸附机理 | 第32-44页 |
4.1 亚硫酸和丁黄药在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的吸附形态 | 第32-34页 |
4.1.1 亚硫酸和丁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形态 | 第32-33页 |
4.1.2 亚硫酸和丁黄药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形态 | 第33-34页 |
4.2 亚硫酸对丁黄药在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吸附的影响 | 第34-39页 |
4.3 亚硫酸和丁黄药对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第39-43页 |
4.3.1 亚硫酸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 亚硫酸钠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3 丁黄药对经亚硫酸作用的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4 加热对经亚硫酸作用的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亚硫酸对黄铜矿与方铅矿选择性抑制的电化学机理 | 第44-56页 |
5.1 硫化矿表面的热力学平衡计算 | 第44-49页 |
5.1.1 黄铜矿表面的氧化反应与Eh-pH图 | 第45-46页 |
5.1.2 方铅矿表面的氧化反应与Eh-pH图 | 第46-47页 |
5.1.3 矿物与丁黄药作用的氧化反应 | 第47-48页 |
5.1.4 矿物与亚硫酸所用的氧化反应 | 第48-49页 |
5.2 硫化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氧化还原性质 | 第49-51页 |
5.2.1 黄铜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氧化还原性质 | 第49-50页 |
5.2.2 方铅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氧化还原性质 | 第50-51页 |
5.3 硫化矿与药剂作用的腐蚀电化学研究 | 第51-55页 |
5.3.1 硫化矿的自腐蚀行为研究 | 第51-52页 |
5.3.2 黄铜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Tafel研究 | 第52-53页 |
5.3.3 方铅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Tafel研究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亚硫酸在铜铅硫化混合精矿浮选分离中的应用 | 第56-58页 |
7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