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川省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1 选题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第16-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研究思路第16-17页
第二章 发展低碳旅游的理论依据第17-29页
    2.1 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第17-23页
        2.1.1 低碳经济理论提出的背景第17页
        2.1.2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第17-20页
        2.1.3 低碳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渊源第20-23页
    2.2 低碳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第23-27页
        2.2.1 低碳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第23-26页
        2.2.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第26-27页
    2.3 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启示第27-29页
        2.3.1 旅游资源开发低碳化第27-28页
        2.3.2 旅游消费的低碳化第28页
        2.3.3 旅游技术的低碳化第28-29页
第三章 四川省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第29-47页
    3.1 凉山州区域发展概况第29页
    3.2 凉山州旅游发展水平第29-32页
        3.2.1 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情况第30-31页
        3.2.2 旅游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第31页
        3.2.3 旅游营销方式和宣传推广第31-32页
    3.3 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第32-44页
        3.3.1 凉山州低碳旅游资源禀赋第32-34页
        3.3.2 凉山州旅游业碳排放现状第34-40页
        3.3.3 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第40-43页
        3.3.4 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的问题归因第43-44页
    3.4 凉山州旅游发展模式需要实现低碳转型第44-47页
第四章 四川省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第47-63页
    4.1 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低碳观光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以西昌邛海湿地公园为例第48-52页
        4.1.1 生态保护是邛海湿地公园低碳发展的前提第49页
        4.1.2 邛海湿地公园观光区的低碳转型第49-50页
        4.1.3 打造邛海湿地公园低碳体验区第50-51页
        4.1.4 打造邛海湿地公园低碳休闲度假区第51-52页
    4.2 以民族节庆为依托的低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以彝族“火把节”为例第52-57页
        4.2.1 实现火把狂欢夜及其它庆祝活动低碳化第53-55页
        4.2.2 打造低碳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第55-56页
        4.2.3 拓展和延伸低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第56-57页
    4.3 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低碳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以红军长征遗址为例第57-63页
        4.3.1 以低碳理念引导红色旅游模式的构建第58-59页
        4.3.2 打造低碳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第59-60页
        4.3.3 丰富低碳红色旅游的形式与内涵第60-61页
        4.3.4 拓展低碳红色旅游广阔市场第61-63页
第五章 四川省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保障机制第63-67页
    5.1 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制度保障第63-64页
        5.1.1 建立健全低碳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第63页
        5.1.2 建立健全低碳旅游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第63页
        5.1.3 建立健全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责任机制第63-64页
        5.1.4 建立健全低碳旅游发展的游客参与机制第64页
    5.2 凉山州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产业保障第64-67页
        5.2.1 试行旅游产业碳排放交易获取碳收益第64-65页
        5.2.2 筹集低碳旅游发展基金鼓励低碳发展第65页
        5.2.3 建立碳足迹测算标准推行碳补偿机制第65-67页
第六章 结论第67-71页
    6.1 本文的基本结论第67-68页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68页
    6.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第68-71页
致谢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空间分异研究
下一篇:湖南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