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钦先新金融观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7-23页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第23-2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6-28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8-30页 |
第2章 白钦先金融学说概要 | 第30-46页 |
2.1 金融体制比较说 | 第30-34页 |
2.2 政策性金融说 | 第34-38页 |
2.3 金融资源学说与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8-41页 |
2.4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说 | 第41-46页 |
第3章 白钦先新金融观的界定 | 第46-60页 |
3.1 三种有代表性的西方金融观 | 第46-54页 |
3.1.1 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观 | 第46-50页 |
3.1.2 以默顿和博迪为代表的金融功能观 | 第50-52页 |
3.1.3 以布莱克-斯科尔斯为代表的金融工程观 | 第52-54页 |
3.2 白钦先新金融观的界定 | 第54-60页 |
3.2.1 西方三种金融观的局限性 | 第54-57页 |
3.2.2 新金融观的界定 | 第57-60页 |
第4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假设 | 第60-72页 |
4.1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 | 第60-67页 |
4.1.1 早期简朴的货币中性论 | 第60-61页 |
4.1.2 交换视角的货币中性论 | 第61-63页 |
4.1.3 简朴的货币非中性论 | 第63-66页 |
4.1.4 生产视角的货币非中性论 | 第66-67页 |
4.2 金融系统纳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 | 第67-69页 |
4.2.1 金融和经济两部门的生产函数 | 第67-68页 |
4.2.2 纳入金融系统的生产函数 | 第68-69页 |
4.3 新金融观秉持金融非中性 | 第69-72页 |
4.3.1 两条不同的研究基点 | 第69-70页 |
4.3.2 白钦先新金融观对货币非中性论的扬弃 | 第70-72页 |
第5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和形成背景 | 第72-89页 |
5.1 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 | 第72-84页 |
5.1.1 体制属性 | 第72-75页 |
5.1.2 三维属性 | 第75-80页 |
5.1.3 资源属性 | 第80-83页 |
5.1.4 人文属性 | 第83-84页 |
5.2 新金融观的形成背景 | 第84-89页 |
5.2.1 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物 | 第84-86页 |
5.2.2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产物 | 第86-87页 |
5.2.3 金融与理论危机的反思产物 | 第87-89页 |
第6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内容 | 第89-105页 |
6.1 新金融观的微观基础:金融体制 | 第89-93页 |
6.1.1 “九大要素”的含义 | 第89-91页 |
6.1.2 “九大要素”与三维金融的函数关系式 | 第91-92页 |
6.1.3 体制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微观基础 | 第92-93页 |
6.2 新金融观的中观基础:三维金融 | 第93-97页 |
6.2.1 三维金融的含义 | 第93-95页 |
6.2.2 三维金融与金融资源系统的函数关系式 | 第95-96页 |
6.2.3 三维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中观基础 | 第96-97页 |
6.3 新金融观的宏观基础:金融资源 | 第97-100页 |
6.3.1 金融资源的含义 | 第97页 |
6.3.2 金融资源系统与经济发展的函数关系式 | 第97-99页 |
6.3.3 金融资源构成新金融观的宏观基础 | 第99-100页 |
6.4 新金融观的约束条件:人文金融 | 第100-105页 |
6.4.1 人文金融的含义 | 第100-104页 |
6.4.2 人文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约束条件 | 第104-105页 |
第7章 新金融观的方法论和学术贡献 | 第105-116页 |
7.1 新金融观的方法论 | 第105-109页 |
7.1.1 新金融观的大局观 | 第105-107页 |
7.1.2 新金融观的整体论 | 第107-109页 |
7.2 新金融观的学术贡献 | 第109-116页 |
7.2.1 体制金融观的学术贡献 | 第109-110页 |
7.2.2 三维金融观的学术贡献 | 第110-112页 |
7.2.3 金融资源观的学术贡献 | 第112-114页 |
7.2.4 人文金融观的学术贡献 | 第114-116页 |
附录:白钦先学术年表(1978 至今) | 第116-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