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原色白光LED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可见光通信系统基本结构 | 第9-10页 |
1.1.2 可见光通信优点 | 第10页 |
1.1.3 典型应用场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可见光通信的主要技术难点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14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可见光通信链路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16-37页 |
2.1 发射端与接收端元件特性分析与选型 | 第16-19页 |
2.1.1 发射端光源特性分析与选择 | 第16-18页 |
2.1.2 接收端光电探测器分析与选型 | 第18-19页 |
2.2 LED光源的调制 | 第19-27页 |
2.2.1 基于场效应三极管的开关调制电路 | 第19-22页 |
2.2.2 大功率LED载流子泄放回路的设计 | 第22-23页 |
2.2.3 大功率LED载流子泄放回路的设计 | 第23-27页 |
2.3 接收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27-36页 |
2.3.1 雪崩光电二极管与偏压电路 | 第28-30页 |
2.3.2 前置放大电路 | 第30-32页 |
2.3.3 自动增益控制放大电路 | 第32-34页 |
2.3.4 判决再生电路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可见光通信中波分复用技术的实现 | 第37-42页 |
3.1 波分复用概述 | 第37页 |
3.2 可见光通信实现波分复用 | 第37-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以太网接入方法研究 | 第42-57页 |
4.1 TCP/IP协议与以太报文 | 第42-45页 |
4.2 PHY芯片与RMII协议 | 第45-46页 |
4.3 8B/10B编码与直流分量平衡 | 第46-49页 |
4.4 上行链路 | 第49-51页 |
4.5 整体框架与网络接入演示 | 第51-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