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永玉的湘西书写--以《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黄永玉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湘西书写”的界定及创作状况 | 第12页 |
三、有关《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第12-14页 |
一、永恒的乡情 | 第14-32页 |
(一) 诗意湘西的展示 | 第14-25页 |
1、奇异瑰丽的边地风情 | 第15-20页 |
2、混沌质朴的人物群像 | 第20-24页 |
3、历久弥新的乡土之思 | 第24-25页 |
(二) 倾斜湘西的审视 | 第25-32页 |
1、挤压下的民族隐痛 | 第26-28页 |
2、动荡里的变革忧思 | 第28-29页 |
3、离乱中的个体命运 | 第29-32页 |
二、多样的展现 | 第32-43页 |
(一) 双重式的叙事视角 | 第32-35页 |
1、参与者:限知型童年叙事 | 第32-34页 |
2、见证者:全知型作者叙事 | 第34-35页 |
(二) 开放性的文体结构 | 第35-37页 |
1、“超文体”写作 | 第35-36页 |
2、“散点透视”结构 | 第36-37页 |
(三) 聚合型的语言风貌 | 第37-40页 |
1、语言的“文”与“野” | 第38-39页 |
2、描摹的“绘画之美” | 第39-40页 |
(四) 天地人的书写格局 | 第40-43页 |
1、“野”与“不野” | 第40-41页 |
2、“身”与“万物” | 第41-43页 |
三、湘西书写探源 | 第43-50页 |
(一) 乡土族群之源 | 第43-46页 |
1、温情的审美对象:故乡的山水人情 | 第44-45页 |
2、顽强的生命基因:楚风与巫俗 | 第45-46页 |
(二) 人生历程之源 | 第46-50页 |
1、丰富的漂流经历:浪荡游子的执着乡愁 | 第47-48页 |
2、两代的文化传承:沈从文对黄永玉的创作影响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