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两种衰老类型小麦的耐寒性和花后糖、矿物质的积累特性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0页
    1.1 作物顺序和非顺序衰老研究第11页
    1.2 小麦耐寒性的相关研究第11-15页
        1.2.1 膜系统第12页
        1.2.2 含水量第12页
        1.2.3 可溶性糖和淀粉第12-13页
        1.2.4 脯氨酸第13-14页
        1.2.5 可溶性蛋白第14页
        1.2.6 抗氧化物质第14页
        1.2.7 植物激素第14-15页
    1.3 糖的重要性第15-17页
        1.3.1 可溶性糖积累与衰老的关系第15-16页
        1.3.2 可溶性糖积累与干旱胁迫的关系第16页
        1.3.3 可溶性糖积累与产量的关系第16-17页
    1.4 矿物质元素第17-18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第二章 两种衰老类型小麦的耐寒性研究第20-2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0-23页
        2.1.1 试验田间设计第20页
        2.1.2 取样时间、方法和样品保存第20-21页
        2.1.3 测定方法第21-2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3-26页
        2.2.1 茎鞘和根中含水量的变化第23页
        2.2.2 茎鞘和根中可溶性糖、淀粉的变化第23-25页
        2.2.3 茎鞘和根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第25-26页
        2.2.4 茎鞘和根脯氨酸的变化第26页
    2.3 讨论第26-28页
        2.3.1 可溶糖的积累与小麦耐寒性和分蘖的关系第26-27页
        2.3.2 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与小麦耐寒性和分蘖的关系第27-28页
第三章 两种衰老类型小麦花后糖积累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第28-3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页
        3.1.1 试验田间设计第28页
        3.1.2 取样时间、方法和样品保存第28页
        3.1.3 测定方法第28页
        3.1.4 相关性分析方法第2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8-34页
        3.2.1 小麦花后旗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28-29页
        3.2.2 小麦花后旗叶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29-30页
        3.2.3 小麦花后穗下轴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30-31页
        3.2.4 小麦灌浆期旗叶、旗叶鞘、穗下轴可溶性糖含量的日变化第31页
        3.2.5 穗重、穗粒重、单粒重的变化第31-32页
        3.2.6 小麦在收获期各品种千粒重、单株穗数和单株穗重第32-33页
        3.2.7 营养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与小麦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3-34页
    3.3 讨论第34-35页
        3.3.1 小麦花后可溶性糖积累与衰老的关系第34页
        3.3.2 小麦花后可溶性糖积累与产量的关系第34-35页
第四章 两种衰老类型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钾、钙、镁的积累规律第35-4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4.1.1 试验田间设计第35页
        4.1.2 取样时间、方法和样品保存第35页
        4.1.3 测定方法第35-3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4.2.1 小麦花后旗叶矿质元素钾、钙、镁积累量的变化第36-37页
        4.2.2 小麦花后籽粒中矿质元素钾、钙、镁积累量的变化第37-38页
    4.3 讨论第38-40页
        4.3.1 叶片中矿质元素积累、转运与叶片衰老的关系第38-39页
        4.3.2 籽粒中矿质元素的积累与根系吸收、籽粒品质的关系第39-40页
第五章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9页
致谢第49-51页
作者简介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玉米品种光合及氮素利用效率响应施氮量的差异分析
下一篇:不同耕作深度对水稻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