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教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8-9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四) 论文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教坊的设立与沿革 | 第14-25页 |
(一) 前代的乐艺机构 | 第14-17页 |
1.两汉 | 第14-15页 |
2.魏晋南北朝 | 第15-16页 |
3.隋 | 第16-17页 |
(二) 武德神龙时期的内教坊 | 第17-20页 |
1.内教坊的设立与变化 | 第18页 |
2.内教坊的隶属问题 | 第18-20页 |
(三) 开元年间教坊的建立 | 第20-23页 |
1.教坊的建立 | 第20-21页 |
2.教坊设立的原因 | 第21-23页 |
3.武德内教坊与开元内教坊 | 第23页 |
(四) 安史之乱后教坊的命运 | 第23-25页 |
1.安史之乱时乐艺机构的情况 | 第23-24页 |
2.中晚唐教坊的曲折发展 | 第24-25页 |
二、教坊的职能及其人员构成 | 第25-39页 |
(一) 教坊的职能 | 第25-26页 |
(二) 教坊的表演内容 | 第26-31页 |
1.歌舞 | 第27-28页 |
2.散乐 | 第28-31页 |
(三) 教坊的人员构成及其来源、去向 | 第31-37页 |
1.人员设置 | 第31-35页 |
2.教坊乐人的来源及去向 | 第35-37页 |
(四) 与其他乐艺机构的关系——太常、梨园 | 第37-39页 |
1.与太常的关系 | 第37-38页 |
2.与梨园的关系 | 第38-39页 |
三、教坊与唐代乐艺 | 第39-53页 |
(一) 、教坊曲与诗歌 | 第39-42页 |
1.士人与唐代乐艺的关系 | 第39-41页 |
2.教坊曲与诗词 | 第41-42页 |
(二) 、教坊与儒、释、道 | 第42-47页 |
1.与儒家的关系 | 第42-43页 |
2.与佛教的关系 | 第43-45页 |
3.与道教的关系 | 第45-47页 |
(三) 教坊与胡乐、胡戏 | 第47-50页 |
1.胡曲 | 第47-49页 |
2.胡戏 | 第49-50页 |
(四) 教坊与民间散乐百戏 | 第50-53页 |
1.教坊对民间乐艺的影响 | 第51-52页 |
2.民间乐艺对于教坊的影响 | 第52-53页 |
四、教坊的特点及影响 | 第53-67页 |
(一) 教坊的特点 | 第54-57页 |
1.发展历程的曲折性 | 第54-55页 |
2.人员配备的复杂性 | 第55-56页 |
3.表演内容的多样性 | 第56-57页 |
(二) 教坊的历史局限性 | 第57-60页 |
1.始终服务于上层社会 | 第57-59页 |
2.对于政治的负面作用 | 第59-60页 |
(三) 教坊的影响 | 第60-67页 |
1.对后代教坊沿革的影响 | 第60-63页 |
2.教坊对于唐代乐艺的影响 | 第63-64页 |
3.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64-65页 |
4.对宋元杂剧的影响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