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节《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生成的时代境遇与理论基础 | 第10-22页 |
一、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时代境遇 | 第10-12页 |
二、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支援背景 | 第12-15页 |
(一)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12-14页 |
(二)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 | 第14-15页 |
三、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逻辑前提 | 第15-22页 |
(一) 启蒙的自我逆反:天启悖论 | 第15-17页 |
(二) 实证主义与工具理性的出场:方法论批判 | 第17-18页 |
(三) 走向极权:启蒙的归宿 | 第18-22页 |
第二节 大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第22-30页 |
一、 大众文化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 大众文化的特征 | 第23-28页 |
(一) “公平的交易”: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技术化 | 第24-25页 |
(二) “量化原则”:大众文化的标准化、雷同性 | 第25-26页 |
(三) “娱乐知识化”:大众文化的平面化、娱乐性 | 第26-27页 |
(四) “绝对的主人”:大众文化的强迫性、总体性 | 第27-28页 |
三、 小结:非文化性、非大众性的大众文化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功能学解读 | 第30-38页 |
一、 大众传媒与快乐机制: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路径 | 第30-32页 |
(一) 技术理性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前提 | 第30-31页 |
(二) 大众传媒成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中介 | 第31页 |
(三) 快乐机制的建立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化的方式 | 第31-32页 |
二、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 第32-36页 |
(一) 大众文化肯定现实的维护功能 | 第32-33页 |
(二) 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操纵功能 | 第33-34页 |
(三) 大众文化的教化功能 | 第34-35页 |
(四) 大众文化的整合和同化功能 | 第35-36页 |
三、 小结:人的全面异化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大众文化批判的积极意义、局限性及现实启示 | 第38-48页 |
一、 大众文化批判的积极意义 | 第38-41页 |
(一) 大众文化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主题 | 第38-39页 |
(二) 资本主义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的现实维度 | 第39页 |
(三) 非同一性:社会发展的本真诉求 | 第39-40页 |
(四) “人性纪念碑”与消费文化批判:大众文化批判人学维度的开启 | 第40-41页 |
二、 大众文化批判的局限性 | 第41-43页 |
(一) 对于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认识上的不足 | 第41-42页 |
(二) 理论的建构性的匮乏和主体承担者的“不在场” | 第42-43页 |
(三) 没有对大众文化进行辨证地看待 | 第43页 |
三、 大众文化批判的现实启示 | 第43-48页 |
(一) 以大众为服务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第44-45页 |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 | 第45页 |
(三) 和谐文化是大众文化的本质属性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后记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59页 |